三、电力储能系统应用中亟需关注的问题
当前,储能发展速度与电力系统需求还不完全适应,新型储能产业的各方内生动力还未得到有效激发,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有待形成。储能按照应用场景主要分为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在电源侧,储能可以与常规火电机组协调运行,提升对电网的支撑作用,但是现在还缺乏相应的市场模式和利益共享激励机制,储能如何参与辅助服务市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在电网侧,储能目前能够满足调峰和调频的需求,但是针对多场景需求的应用和协调控制能力不足。在用户侧,以工商业和家庭储能削峰填谷为主,为充换电站、5G基站、数据中心等高耗能行业配储,但峰谷电价模式单一,没有发挥用户侧储能的汇聚效应。
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也面临新挑战。当前储能发展运营过程中,仍存在运行模式单一、状态评估手段缺乏、安全防控体系不完善及市场交易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技术及机制瓶颈也导致储能成本居高不下,难以充分发挥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作用。在发电企业方面,目前全国多省市出台“新能源+储能”地方政策,但落地执行难,主因是新能源配套建设储能会增加超过9%的初始投资,同时储能盈利空间还待挖掘,运维管理成本高,在缺少政策强约束的情况下,新能源发电企业投资意愿不强烈。在电网企业方面,电网侧储能电站作为保障性、替代性的基础设施的定位尚不明确,其上网电价、充电电价缺乏统一的价格形成机制,在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中缺乏主体地位,储能电站调节价值难以兑现,成本疏导机制尚不健全,电网公司无法大规模投建。
四、加快上海电力储能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全球储能材料与装备的开发、电力储能系统的大规模应用已成为热点,储能技术总体上已经初步具备了产业化的基础,产业新赛道发展潜力巨大,加快我市电力储能产业发展,对我市“双碳”目标的实现和产业创新发展有意义重大。
(一)规划引领,统筹开展储能产业专项规划
建议市发改委、市能源局、市经信委等部门开展新型储能专项规划研究,出台鼓励储能产业多元发展的政策,进一步明确“十四五”及中长期新型储能发展目标及重点任务,加强与全市能源、电力、可再生能源等发展规划的衔接,引导在电力负荷峰谷差大、系统消纳能力薄弱、改造成本高等区域建设新型储能项目,统筹规划各区、各行业的储能产业规模及布局。
(二)创新协同,集中攻克核心储能材料和技术
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储能创新平台,积极筹建国家级储能实验室,支持储能电池相关生产企业技术攻关和改造;开展储能关键材料、单元、模块、系统和回收技术研究,包括变速抽水蓄能技术、大规模新型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化学储电的各种新材料制备技术、高温超导磁储能技术、相变储热材料与高温储热技术、储能系统集成技术、能量管理技术等。
(三)示范先行,加快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建设
支持社会各类主体参与储能项目投资,鼓励燃煤电厂配套建设新型储能设施,与燃煤机组联合调频,为电力系统提供容量支撑及一定调峰能力;布局一批配置储能的海上风电、集中式光伏电站项目,通过储能协同优化运行保障新能源高效消纳利用;投资建设一批电网侧储能,提升电网调节、新能源消纳和应急供电保障等能力;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大力推进5G基站、数据中心、充电设施(换电站)、电动汽车等储能多元化应用,以示范项目带动储能材料生产、设备制造、储能集成、运行检测全产业链。
(四)政策保障,完善储能技术标准支撑体系
健全储能技术标准及管理体系,开展不同应用场景储能标准制修订,建立储能设备制造、建设安装、运行监测的安全管理体系,研究储能应用风险、使用规范,制定储能应急管理、环保等标准,强化储能设施全寿命周期监管。2022年1月,北京市发布了《电力储能系统建设运行规范》地方标准,规定了电力储能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维护及退役和应急处置要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