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早在2016年7月,董明珠就计划收购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但是格力电器的中小股东联手否决了这个收购计划。董明珠冲冠一怒,自掏腰包,联手中国首富王健林,个人入股了珠海银隆。
为什么这么看重珠海银隆呢?其实她看重的是新能源项目。中国传统家电厂家正在向新兴产业转型升级,美的高价收购了德国机器人制造商库卡,董明珠则把赌注放在了新能源上。
新能源公司那么多,为什么选择珠海银隆?这其中则有一个很长的道理要讲。
再贵也得买
中国的制造业落后吗?
落后,也不落后,主要看在哪方面。在高科技制造业、精密仪器机械、高级材料工业上,确实很落后。
中国中高端制造业落后,是因为没有核心技术,干的只是加工和集成,恰如我们对外推销的高铁。
核心技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有的,收购是一个好办法。你的技术比我先进,你有的技术我没有,我买过来嘛。但是核心技术的收购很难,你想买,人家还不一定愿意卖。美的收购库卡的过程就受到了各种阻碍,最后不得不超高溢价收购,让你大出血。
但是,不多掏这么多钱,这个汽车工业机器人位列全球市场前三、欧洲第一的高科技公司,为什么要卖给你一个发展中国家?
而收购珠海银隆跟美的收购库卡不一样,这个本土公司并不拥有最先进、最主流的技术,相反,在技术人员看来,这家也在制造新能源动力电池的公司根本没有什么高科技前途。
动力电池的不可能三角
动力电池主要应用于各种电动车上,比如特斯拉。
但是对于时尚和科技界的双重宠儿特斯拉而言,迟迟不能进入主流市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充电时间太长。尽管充满一次电可以跑将近400公里,但是充电要等上3到10个小时,实在是不方便。
尽管特斯拉公司提出了超级充电桩的解决方案,45分钟充到80%的电量,但是这种超级充电桩需要很高的电压,不是普通民用电系统可以负载的,要铺设专门的网络,而要想让这种充电桩做到像加油站一样的密度,哪里是一个民营公司能够做到的?
问题都出在电池技术上。目前的电池技术,无法同时兼顾电量、充电时间和体积这三个指标,往往是电量大,体积也大。体积做小了,电量又不够。这两项都解决了,充电时间又太长。
目前的动力电池主要是锂电池,主流的有三种:锰酸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三元材料锂电池。动力电池近几十年的发展实际上并没有特别重大的突破,已经到了一个瓶颈。
这样下去,现有技术下的动力电池就只是科学家的玩具,根本不具有商业化的价值。所以,电池行业目前急需的除了技术的进步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创新——怎样在没有技术突破的情况下,开发动力电池的潜力,发挥更多商业价值,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资金。
不走寻常路也是一条路
珠海银隆选择的是比较冷门的钛酸锂动力电池技术。钛酸锂电池能量密度很低,而成本却不低,充一次电只能跑五六十公里,比起特斯拉的400公里,简直是个小学生,能有什么前景?
但是它有一个足以逆袭的优点,就是充电速度非常快。
有多快呢?
6分钟充电90%以上,十几分钟完全充满。而且,它还有其他优点:寿命很长(30年循环使用),安全性很高(目前全球0事故),耐候性好(-50℃—+60℃)等等。
这样的电池,珠海银隆为它找到一个合适的应用场景——公交车。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这个场景:公交司机开到终点站,本来就要休息十几分钟,喝个水,上个厕所,打扫下车厢。就这点工夫,电已经充满了,接着就可以继续出车。至于电池密度低、续航里程短,国内城市的公交车单程没有超过50公里的。
有人说了,中国一年才卖10万辆公交车,汽车一年卖2000万辆,公交车市场有什么做头?
问题是,2000万辆汽车里,有几辆电动车,占比多少?特斯拉在中国一直都卖不动好不好!车主还各种抱怨。
而电动公交车呢?按照电动车大王王传福的说法,全国一年销售10万辆大巴,纯电动大巴销量就占7万辆,加上混合动力的,新能源大巴占比已接近90%。
10万辆,按照一辆100万元的价格算,就是一个实打实的千亿级市场,就是一个能产生现金流和利润的行业。
虽然钛酸锂电池有严重的缺点,但是当我们为它找到一个合适的应用场景,它的缺点就不再是障碍,充电快的优势一下子被放大,于是这种非主流的电池就迎来了春天。这就是为什么珠海银隆被资本所看好。
能起飞,还要能一直飞
目前很多新能源汽车厂商能活下来,是依赖政府输血,珠海银隆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很多支持。
然而输血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要想活下去,还得靠创新,靠自身实力。
2010年,珠海银隆以5750万美元收购了美国奥钛53.3%的股份,掌握了电池材料的关键技术。美国奥钛是一家有着40年历史的科技企业,有两大商业化主线——储能系统和钛酸锂电池。
珠海银隆通过收购美国奥钛,获得了中高端制造业最重要的资源——人才和专利。
目前,银隆集团研发的第四代高密度钛酸锂电池,相比第三代产品成本下降40%,能量密度增加30%,纯电动车充电6—15分钟,续航里程可达200公里。
收购奥钛这种不是最领先的公司,获得钛酸锂电池这种从科学角度不是很主流的技术,看似没有前景,但不要忘记了,珠海银隆的电动车一直是有订单的。
这是有人买单的制造业升级,这是能以战养战的制造业升级,这是能用当下的市场变现,组建自己的研发团队,逐步接近西方核心科技的制造业升级。它是短期内就有收益,可以循环发展的,而不是一直砸钱最后玩崩了。
正向研发所需要的东西太多,不是中国这个正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能承受的。恰恰是珠海银隆模式,才是这一轮中国制造业升级的真正主流。
来源:《销售与市场》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