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目星:激光制片领军者,细分龙头乘风起
(一)深耕激光及自动化领域,精准把握新兴风口
十余年高速发展,细分龙头地位稳固。海目星是激光及自动化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 主要从事消费电子、动力电池、钣金加工等行业激光及自动化设备的研发、设计、生 产及销售,在激光、自动化和智能化综合运用领域已形成较强优势。公司专注于激 光光学及控制技术、与激光系统相配套的自动化技术,并坚持强化这两大核心能力。 以此为依托,叠加精准风口把握能力和前瞻性眼光,公司持续开拓动力电池、光伏 电池等新兴应用领域,彰显充沛活力。
2008-2010:起步阶段,三年蛰伏。看重激光设备未来广阔前景,董事长赵盛宇离开 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于2008年创立海目星。公司彼时刚刚起步,仅有二三十名员 工,主营定位于向中小品牌客户销售光纤打标机、板材激光切割机等激光基本应用, 竞争力较为薄弱。
2011-2014:转型阶段,立足研发。2011年,公司布局激光与自动化技术结合发展, 引入自动化人才队伍,构筑技术护城河。同年,公司5WU冷紫外激光器产品问世, 并为世界级制造企业提供全自动生产线。2012年,引进国际顶尖紫外激光器开发团 队,大力研发核心器件,提升非标定制能力,技术积累逐渐雄厚。
2015-至今:腾飞阶段,抓住风口。2015年,公司厚积薄发,成功研发出国内首台可 量产的动力电池高速激光制片机,凭此打入宁德时代供应链,顺应锂电风口快速成 长。随后几年,公司各大业务模块稳步提升。其中,锂电板块新设备相继落地,高速 激光制片机确立行业标杆地位,公司成长为赛道细分龙头;3C和钣金板块也随着技 术提升和行业发展快速放量。公司凭借出色表现逐步获得宁德时代、特斯拉、苹果、 京东方等头部客户认可。2020年,登陆科创板上市,资本加持下步入发展快车道。
两大领域持续深耕,产品丰富布局深远。公司主要产品根据应用领域可以分为动力 电池激光及自动化设备、通用激光及自动化设备两大类别,后者包括消费类电子激 光及自动化设备、显示及脆性材料激光及自动化设备和钣金激光切割设备三小类。 动力电池激光设备主要包括高速激光制片机、电池装配线、电芯干燥线等,覆盖极 片制片、电芯装配、烘烤干燥等动力电池生产关键工艺流程,封装工艺上亦涵盖方 形、圆柱及软包电池三种类型。通用激光设备主要包括激光打标设备、激光焊接及 自动化生产线、钣金激光切割设备等,主要面向消费类电子、钣金切割等行业,通过 激光与自动化系统相结合,为相关领域提供优质高效的解决方案。
(二)营收持续高增,盈利迎来修复
收入规模快速扩大,盈利能力逐步修复。根据业绩快报,公司2016-2021年营业收入 年均复合增速达45.89%,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21年公司实现营收19.70亿元,同 比增长49.15%,主要由于下游新能源和消费类电子行业快速发展,尤其是锂电赛道 高景气,带动公司各项业务成长。2016-2021年归母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速达64.93%, 除2020年首次出现同比增速为负,其余均保持高速增长。2020年,公司归母净利润 0.77亿元,同比下降46.86%,主要由于毛利率下降、政府补助减少、信用减值损失 增加和财务费用增加所致。2021年,公司归母净利润1.08亿元,同比增长39.61%。 随去年负面因素压制逐渐减弱,公司盈利已然呈现修复态势,未来随着动力电池业 务持续放量,盈利修复将进一步加速。
分产品来看,动力电池激光设备和通用激光设备为公司两大支柱。2016-2020年,动 力电池激光设备和通用激光设备两大业务占营业收入比重维持在90%-95%的高位。 2020年,动力电池激光设备收入4.86亿元,同比增长46.20%,通用激光设备收入7.52 亿元,同比增长22.68%。两大业务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公司整体营收攀升,两者合计 占比在2020年达到93.80%的高位。趋势上,公司动力电池激光设备受益于下游锂电 高景气,在手订单充足,收入有望持续维持较高增速,成为公司重要业绩增长点,收 入占比将稳步提升,或取代通用激光设备成为公司业务最大支柱。
产品迭代出新、客户结构优化,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水平较高。2017-2019连续三年, 公司毛利率、净利率水平呈现稳健增长态势。毛利率从2017年的29.58%增加6.67pct 至36.25%,净利率从2017年的2.63%增加11.49pct至14.12%,整体保持较高水平。 2020年,毛利率和净利率出现下降趋势,分别降低至29.94%/5.86%。分产品来看, 动力电池激光设备和通用激光设备两大业务毛利率基本保持稳定,分别维持在 30%/35%的中枢左右,但在2020年亦出现下滑。
(三)研发:锚定研发根基,技术储备深厚
研发投入迅速增长,整体支出强度较高。公司从创立之初,就坚持将技术创新作为 核心战略,持续进行研发投入,提高自身研发实力。自2016年披露数据以来,研发 投入基本维持高速增长,2016-2020年年均复合增速达38.90%。2020年,公司研发 投入规模为1.07亿元,同比增长21.29%。公司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维持在8-10%, 2020年占比为8.11%,整体支出强度较高。
覆盖各行头部客户,精准把握技术变革。根据我们的统计,公司已与动力电池、消 费电子等各个行业合计29家头部及知名客户建立了深度稳定的合作,其中包括特斯 拉、宁德时代、中创新航、亿纬锂能、欣旺达等动力电池头部客户,苹果、华为、富 士康、京东方、宁德新能源等消费电子头部客户。自2017年以来,前五大客户收入 占比常年维持在40%左右,没有出现大客户流失,客户粘性较高。这些头部客户因 其本身产品结构偏中高端,追求生产设备技术先进性和稳定性,对设备厂商的技术 实力和创新能力有很高要求,公司同他们的持续深度合作从结果上证明了自身出色 的研发能力,能满足“最苛刻”客户的各种需求。同时,头部客户作为行业领军者, 对技术变革感知能力强,常引领行业技术发展,同他们的深度合作有利于公司把握 行业发展态势,推动自身技术迭代更新,先发优势明显。
二、锂电:核心产品齐发力,蹄疾步稳高成长
(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电池需求挺进
TWH 时代 终端高景气,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根据中汽协数据,2022年2月,国内 新能源汽车销量达33.40万辆,月度新能源汽车销售渗透率19.23%,新能源乘用车月 度销量渗透率18.29%。2021年全年,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约352万辆,渗透率为 13.40%,新能源乘用车累计渗透率15.52%,分别同比提升8pct与9.34pct。
回溯往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渗透率的情况,年度销量渗透率基本呈现每年同比增加0至 2pct的小幅提升,月度销量渗透率大致呈现从年初至年末环比提升的趋势。2021年 自1月开始,新能源汽车月度销量渗透率便接近往年12月的高点,随后渗透率环比持 续提升,月度销量渗透率同比增幅基本保持在5-10pct的高水平。
从全球情况来看,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渗透率同样呈现加速提升趋势,幅度缓于 国内。根据彭博,全球前三季度新能源车销量为433万辆,同比增长146%,21年1- 9月月度销量渗透率基本同比提升3-7pct左右,相较于往年增幅明年扩大。
其中,欧洲主要国家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较高,2020-2021年持续快速提升,美国当前 新能源汽车销量渗透率较低,未来有较大提升空间。当前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渗透 率较低,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根据彭博,2020年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32.56万辆, 汽车总销量约1447万辆,渗透率仅为2.25%;2021年美国新能源车销量渗透率有所 提升,但相对慢于全球渗透进度,1-9月美国月度新能源车销量渗透率在2.7%-5.5% 左右。对比欧洲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程,我们认为当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序幕开 启后,渗透率有望维持快速提升势头。
电池厂商在下游需求催化下加速扩产,新产能规划持续涌现。根据下游各电池厂公 告与高工锂电、电池网、各公司官网等新闻所统计的扩产计划,我们统计全球在2022/ 2023/ 2024/ 2025/ 2030落地的产能分别为1137/ 1921/ 2686/ 3290/ 3789GWh (我 们预期的2030年存量落地产能为目前所有规划产能的总和)。 国内电池厂产能规划基本在2025年前落地,当前所规划的2025-2030年产能增量主 要由海外电池厂贡献。
根据国内扩产和规划的公告,电池厂在具体项目的规划基本 为2年的建设期,且未来产能展望主要在2025年,例如蜂巢能源领蜂“600”战略规划 蜂巢能源将在2025年达到600GWh的产能。 海外方面,根据韩联社,SK计划在2023、2025、2030年的产能分别达到85GWh、 220GWh、500GWh;Northvolt官网新闻中,公司期望在2030年欧洲落地的产能规 模在150GWh以上。因此从当前的规划来看,海外电池厂项目的扩产有望紧随国内 产能的扩张,提供后续锂电设备需求的增量。
根据当前已发布的扩产规划,我们测算未来三年全球年度设备采购金额规模在千亿 元以上。根据产能规划,产能建设期一般为两年左右,并有一定爬坡时间,我们假设 设备在产能开始正式运行的前一个季度进场,当年落地的新增产能即对应当年设备 采购规模;在产线设备价值量方面,参考宁德时代扩产公告,1GWh产能对应电池厂 商设备投资额在1.8亿元左右;国轩高科1GWh投资额约2.55亿元,考虑到宁德时代 作为行业龙头,产能建设方面具备经验和规模效应,因此1GWh设备投资规模相对更 小,我们假设未来电池厂平均1GWh设备投资额有望下降并稳定在1.8亿元每GWh。 此外,再增加整车厂所布局的模组pack设备,对应的单GWh投资额约5000万元,国 内GWh电池产能对应的电池厂与整车厂的锂电设备投资额约2.3亿元左右;而海外单 GWh设备投资额相较于国内更高。据此测算,2022-2025年,规划落地产能的设备 采购规模约1354/ 1877/ 1839/ 1485亿元。
(二)发力核心产品,专机到装配整线布局
核心产品:高速激光制片机发力,公司基本盘稳固
依托深厚技术支撑,公司核心产品行业领军。高速激光制片机系公司自主研发的新 型产品,也是国内首台量产型号,自问世以来长期保持行业标杆地位,获得下游客 户高度认可。该设备主要用于动力电池极耳切割工序,利用高速精密激光完成电池 正负极片单边或双边极耳成型,有效替代传统的五金模切工艺,能够大幅提高动力 电池极片的生产效率。相比同行业竞品,公司产品激光切割速度能稳定保持在 120m/min的高速状态,切割精度维持±0.2mm,且能同时生产8条极片,生产效率 高、加工成品一致性高、使用成本低,产品性能领跑行业。根据招股说明书,公司凭 借技术优势,于2019年一举夺下新能源巨头特斯拉1,105.32万美元的订单。
产销快速上量,推动公司业绩高成长。2017-2019年,该设备分别出货28/34/78台, 短时间内几乎达成销量翻两番;销售收入分别实现5,280.01/6,403.99/15,940.61万 元,2019年同比增速高达148.92%,出色的营收数据充分证明了公司拳头产品的行 业领先性。随着高速激光制片机的快速上量,其占动力电池业务收入比重也从2017 年的23.53%迅速攀升至2019年的47.92%,已经成为公司业绩最大驱动因素,为公 司奠定了稳固的基本盘。(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装配整线:沿价值链延伸,专机向整线布局
随锂电行业演进,整线交付能力要求提升。锂电行业发展前期,各家老牌电池厂商 对单机设备需求更高,常针对性购置各环节优势设备,再进行内部整合以形成自身 动力电池生产线。这样的产线配置方法看似在各环节都做到了行业最优,产线性能 应较为先进。然而,各公司设计其单机设备时均从自身角度出发,存在大量不一致 性和兼容问题,缺乏整线思维导致局部最优无法转变为整体优势,掣肘各电池厂商 提升产线性能,甚至影响了电池质量。随着各电池厂商经验和技术逐步积累,行业 愈发追求设备厂商的整线交付能力,对整线产品需求提升。
依托优势专机,推进整线产品。在装配整线部分工艺环节,公司原先便具备成熟专 机和相应技术积累,包括全自动包Mylar机(国内立式构型开创者)、全自动电芯干 燥线(国内较早开发)、全自动电芯入壳机等(国内较早开发)。依托传统优势工艺 环节和行业领先的高速激光制片机,公司整线布局进展迅速,目前已有全自动方形 铝壳电池装配线、自动电池烘烤线和模组装配线三种产品方案。
方形电池装配线为公司整线方案主打产品。方形电池装配线用于动力电池中段全自 动装配,其主要设备包括:全自动热压成型机、全自动电芯配对机、全自动超声波焊 接机、全自动包Mylar机、全自动电芯入壳机、全自动顶盖焊接机等。目前市场上动 力电池较为非标,生产工艺都具备一定个性化需求,其不固定性导致来料的电芯、 壳体、PCB板、连接片等都可能发生变化,对装配线兼容性要求较高。此外,影响产 量的整线节拍和影响电池性能的一致性也是下游客户关注的焦点。在这三个方面, 公司产品均呈现明显优势,且持续研发以巩固领先地位,真正帮助客户做到少人化、 无人化生产,实现产能提升和降本增效,顺应锂电行业产线一体化的大趋势。
沿价值链延伸,各环节专用设备逐渐成熟。顺应行业对整线交付能力要求的同时, 公司秉持全发展思路,抓住机会,补足缺失工艺环节的单机设备。在整线方案研发 过程中,公司各工艺环节技术实现积累和突破,研制出全自动热压成型机、全自动 电芯配对机、全自动超声波焊接机、全自动转接片焊接机、全自动顶盖焊接机、全自 动氦检机等单机设备,实现中段装配各工艺环节全覆盖,大大拓展了公司锂电业务 经营范围,并且仍在积累经验不断对各单机设备更新迭代,逐渐走向成熟。此外,公 司还致力于以现有产品和整线方案为基础,向锂电前段和后段环节进行延展。
优势专机:核心产品延展打造优势专机,提前布局行业风口
能量密度提升大势所趋,提前布局产品延展。艾瑞咨询调研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 用户购置新能源汽车时最为关注的四个因素为电池质量及稳定性(60.8%)、续航里 程(59.2%)、安全性(54.0%)和充电便捷度及时长(51.0%)。可以发现续航里 程为用户第二关注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用车体验。由于现代汽车结构设计较为 成熟,留给电池组的空间相对有限。在电池组体积和质量受到限制的情况下,电池 能量密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也因此成为了各大电池厂商关 注的焦点。扩大单体圆柱电池和应用叠片工艺是目前提升能量密度的两种主流方法。 对此公司均进行了提前布局:(1)升级迭代高速激光制片机,匹配4680电芯生产工 艺;(2)凭借极耳切割优势向后道整合,切叠一体拓展附加值。
4680电芯性能出色,有望引领行业发展。2020年9月,马斯克在特斯拉电池日上发 布了其第三代电池,即4680电芯(直径46mm*长度80mm),相比原来的21700电芯 (直径21mm*长度70mm)在体积和质量上大幅提升,同时单体能量提升了5倍,输 出功率提升了6倍。扩大的单体圆柱电芯提升了pack成组效率,系统能量密度得以显 著提升,再配合CTC(电芯直接装入底盘)技术,4680电芯可以做到续航里程提升 54%的壮举。叠加材料优化和装配工艺改进,4680电池组成功将度电成本降低14%。 性能大幅改进配合特斯拉、宝马行业引领, 4680电芯有望成为行业下一主流方向。
4680电芯采用“无极耳”技术,极耳切割要求提升。电芯单体体积增大的同时,电 阻会随着阴极和阳极间距离增加而提高,从而加重快充时电芯内部散热的问题,影 响电池安全。特斯拉历时三年研发,推出“无极耳”技术,根据高工锂电的解释,其 核心设计理念是通过正负极集流体与盖板/壳体直接连接,成倍增大电流传导面积、 缩短电流传导距离,从而大幅降低电池内阻。但“无极耳”不是去除极耳,本质上是 “全极耳”技术,主要体现为在集流体末端留白不涂覆正负极材料,直接切割集流 体成型作为极耳与壳体进行连接,区别于传统的切割、焊接安装方式,也因此对极 耳切割和制片提出了更高的速度、精度和技术要求。
高速激光制片机技术储备深厚,伴鲲鹏同飞。如前所证,公司为动力电池激光切割 赛道细分龙头,高速激光制片机行业领军,产品性能出色。截止2021年上半年,公 司共储备极耳切割及制片相关核心技术15项,其中包括圆柱电芯全极耳雕刻技术这 一提前技术储备,公司已对4680电芯技术进行预研,并在2019年便和特斯拉开展了 深入合作。此外,公司仍持续保持相关技术的迭代升级,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现有5 个在研项目,涵盖产品提速、材料表面处理、高反材料焊接、智能化提升等多个方 面。如此深厚的技术储备足以支撑公司将高速激光制片机进行相应改造,从而匹配 4680电芯生产工艺。随着这股行业东风吹起,公司凭借先发优势,有能力占据较多 份额,增厚自身利润。
凭借极耳切割优势向后道整合,切叠一体拓展附加值。2020年,公司关于极片高速 激光切裁叠关键技术的研究已经进入产业化实施阶段,依托在极耳切割和自动化上 的优势,研制出了高性能、高稳定性的多功能极片高速激光切裁叠设备。目前设备 已经成型,为保证口碑仍在进行反复验证。根据公司2021年中报信息,公司切叠一 体机切割速度在60-90m/min,切叠效率已达到480PPM;叠片对齐精度在高速生产 下仍能保持±0.3mm(CPK 2.0);且综合生产成本控制出色,优于现有叠片工艺。 整体而言,公司切叠一体机在性能参数上已非常接近卷绕工艺设备,随着生产成本 进一步降低,有望受到各电池厂商认可,逐步加大对行业的渗透。
(三)产能:前瞻性产能扩充,保交付享红利
公司在手订单充足,产能成为增收最大掣肘因素。受益于动力电池厂商扩产需求旺 盛,公司新签订单增长迅速。截止2021年上半年,公司共新签销售订单21.78亿元(含 税),同比增长115.43%。同时,公司在手订单充足,截止2021年上半年在手订单 32.60亿元(含税),同比增长130.95%。2022年3月19日,公司披露了同亿纬锂能 的合作订单,中标金额约4.33亿元。订单不断涌入下,原有产能已经难以适应公司发 展节奏,成为增收最大掣肘因素。
前瞻性布局,积极扩大产能。公司很早就注意到了产能限制问题,并积极运用自有 和自筹资金进行扩产。2017年,公司分别投资3.5/4.7亿元,建设江门和常州生产基 地,前瞻性布局产能扩张。其中,江门生产基地第一期厂房在2019年投产,常州生 产基地也将于2021年全部投产,释放大量产能,助力公司承接更多订单,增厚利润。 此后,公司仍持续不断扩张产能,先后以自有自筹资金或募集资金投资建设江门生 产基地第二期厂房和扩建常州生产基地,江门第二期生产基地也于今年提上日程。 扩建计划全部达产后,公司将彻底突破产能瓶颈。人员上,公司积极引进和培养有 经验的技术和管理人员。2021年上半年,公司员工人数达3,354人,相比2020年增长 42.54%,人员储备深厚,满足多项目同时开展的需求。同时在交付上,公司也做了 提前布局,于2017年引进四位博士和一位专家组成的本田精益制造管理团队,在供 应链、生产组织和人才组织等方面不断改进,产品交付效率大幅提升。多措并举,公 司得以精准抓住下游扩产机遇,充分享受红利。
(四)盈利:毛利率、净利率逐步探底,盈利能力迎来修复
公司毛利率、净利率在2020年出现异动下滑,其余均维持较高水平。如前所述,公 司2017-2019年连续三年毛利率和净利率水平呈现稳健增长态势,2019年实现毛利 率36.25%、净利率14.12%。但在2020年出现了异常波动,当年公司三大业务毛利率 同时下滑,综合毛利率降至29.94%、净利率降至5.86%,公司盈利能力下降。
2020年公司毛利率下滑具备特殊性,目前已逐步好转。异常下滑主要源于4个因素: (1)动力电池业务订单报价降低:2019年,新能源补贴政策退坡,对行业造成明显 冲击,当年新能源汽车销量首次出现负增长,同比下滑3.30%;2020年受到疫情冲 击,销量恢复缓慢,同比增速仅9.69%,远低于2018年62.46%的增速。动力电池行 业同频共振,行业进入短暂调整。公司因此承受了来自下游动力电池厂商与整车厂 商的成本传导压力与行业竞争压力,订单报价适度降低以获客。2021年,各整车和 电池厂商已适应后补贴时代,叠加疫情缓和,新能源汽车行业重回高景气,当年销 量达350.72万辆,同比增长165.10%。公司所处锂电设备行业也因此受益,订单报价 恢复往年正常水平。鉴于锂电设备订单转化为收入往往需要1年时间,故2019和2020 年订单报价降低的负面影响将体现在2020和2021年毛利率上,而2021年的高景气将 打破这一不利趋势,预计2022年公司毛利率将企稳回升。
(2)钣金行业竞争加剧:钣金行业因为技术壁垒相对较低,红海态势逐步加重,产 品销售单价下行,导致2020年钣金业务毛利率大幅下降,拖累公司综合毛利率。一 方面,由于动力电池业务持续放量,钣金业务占比将逐渐下降,对公司毛利率的影 响会逐步削弱;另一方面,公司也在积极应对行业竞争,加强钣金切割相关技术,提 高自身壁垒,走高端路线避免过度价格竞争。
(3)疫情导致生产成本上升: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供应 短缺、价格上涨,推高公司部分原材料采购成本。疫情阻隔下,人员流动困难,防疫 要求增强,导致人工成本同样快速上涨。两相叠加推高了生产成本,而公司订单价 格一旦确定便较难更改,成本上扬压制了公司毛利率。随疫情逐步缓和,原材料价 格和人工成本已有所回落,加上公司可以针对生产成本进行加价,毛利率情况好转。
(4)产能限制:公司新增订单较多,而2020年新建生产基地仅广东江门基地达到使 用状态,江苏常州基地年末才部分转固,生产产能受限。为保证订单交付,公司当年 外协加工数量增加,带动制造费用大幅增长,压制了毛利率。随着公司生产基地逐 步达产,制造费用将回归正常水平,释放大量毛利。
净利率主要受毛利率压制,财务费用、信用减值亦造成一定负面影响。2020年公司 净利率同比下降8.26pct,其中6.31pct源于毛利率下降所致,余下1.95pct降幅是由于 财务费用增加和信用减值损失增加。 财务费用:2020年,公司财务费用1,823.14万元,同比去年增加1,181.86万元,主要 源于(1)公司贷款融资建设江海棠下二期工业园、江苏海目星工业园项目,2020年 利息支出1,409.52万元;其中利息支出较大的江苏海目星工业园项目将于2021年全 部转固。(2)受人民币升值影响,汇兑损失增加580.52万元;往后看,美联储于今 明两年将多次加息,人民币升值态势收敛,汇兑损失下行明确。两相叠加,财务费用 有望下行。
信用减值损失:公司2020年信用减值损失3,816.50万元,同比去年增加1,929.59万 元,主要系业务规模扩大带动年末应收账款增加;以及部分客户因当年新冠疫情肆 虐而经营较为困难,未及时支付货款,导致应收账款账龄变长,公司计提的信用减 值损失增加。随着疫情缓和,预计信用减值损失将逐年减少,恢复至正常水平,释放 较多利润。 2020年行业平均净利率11.18%,公司利润率弹性巨大。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2020 年公司利润率下滑较为特殊,持续性差,随着压制因素逐步好转和消除,叠加公司 产能释放、规模效益显现,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将快速回升。同行业比较可见,2020 年行业平均净利率为11.18%,而公司净利率仅为5.86%,利润率上升空间足,弹性 巨大。
三、光伏:布局光伏激光设备,进一步打开成长天花板
(一)光伏新增装机量迅速攀升,新技术引领未来
光伏需求确定性强,新增装机量节节攀升。国内方面,2020年9月,中国在第75届联 合国大会上正式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国内清洁能源景气格局。在此大 背景下,光伏行业政策不断推出,助力快速发展。3月22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印 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全面推进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 发展,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海外 方面同样如火如荼,欧盟于3月8日提出“能源独立计划”,旨在逐步摆脱对俄罗斯 的化石能源依赖,光伏新增装机量有望超预期发展。根据国家能源局和BNEF,中国 和全球于2021年分别实现光伏新增装机55GW/183GW,同比增长13.96%/60.53%。 CPIA名誉理事长王勃华表示,2022-2025年,中国和全球光伏年均新增装机量将达 到83-99GW/232-286GW,其中预计2022年分别为75-90GW/195-240GW,光伏行 业装机需求旺盛。
主旋律降本增效,HJT、TOPCon等新技术引领未来。理论上,发电量=年平均太阳 辐射总量*电池总面积*光电转换效率,假定太阳辐射保持不变,光电转换效率的提升 将带来需求电池面积的下降,促进降本增效。目前PERC电池凭借成熟技术和较低成 本,成为行业绝对主力,市场占比高达91.2%,2021年新建量产产线也以其为主。 但是,PERC电池转换效率(目前23%左右)正逐渐逼近24%的理论极限,未来提升 空间有限。而以HJT、TOPCon为代表的N型电池转换效率更高,目前量产转换效率 在24.0-24.5%左右,理论极限分别可达28.5%/28.7%,潜力巨大。随着未来生产上 量和工艺突破,成本下行下有望逐步取代PERC电池成为行业下一代主流技术。(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二)提前储备光伏激光技术,打造丰富产品矩阵
超快激光适配光伏电池,公司提前布局储备。区别于传统激光技术,超快激光具备 超短持续时间、超强峰值功率的优点,开创了材料超精细、低损伤和空间3D加工及 处理的新领域。该技术可运用于光伏电池生产多个环节,包括电池边缘钝化处理、 排列划线、切割划片、薄膜烧蚀等,能确保以相对较低的成本生产出高效稳定的光 伏电池,具备显著生产优势,但会对设备厂商提出较高的技术要求。公司发家于激 光器,本身具备市场领先的皮秒激光器应用经验,且能自主生产。同时,公司还与哈 工大机械工程系、西安交大材料系等科研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先期便投入大量研 发经费,面向光伏行业PERC电池、TOPCon电池、HJT电池、无损切割等新技术进 行产业化和创新研究,目前已有6个在研项目,全方面提升公司技术实力,加强在光 伏行业的竞争优势。
打造产品矩阵,积极布产获客。公司目前已推出全自动激光开槽设备、全自动激光 掺杂设备、全自动无损激光划裂设备、全自动激光刻划设备、全自动电池芯片清边 设备、非标玻璃激光钻孔设备和非标玻璃激光切割设备共计7种产品,形成光伏行业 激光产品矩阵,积极开拓光伏业务。产能上,公司光伏事业部在深圳与常州生产基 地共拥有6,000平米的场地、多间保密生产车间及实验室,全面实行封闭式保密管理。
四、盈利预测
公司主要产品根据应用领域可以分为动力电池激光及自动化设备、通用激光及自动 化设备两大类别。
(1)动力电池激光及自动化设备:碳减排已成为全球共识,各国碳减排国标规划相 继落地,推动动力电池供给端加码,叠加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迅速提升,需求端持续 发力,动力电池行业正迈向TWh时代。
(2)通用激光及自动化设备:产品包括激光打标设备、激光焊接及自动化生产线、 钣金激光切割设备等,主要面向消费类电子、钣金切割等行业,为相关领域提供优 质高效的解决方案,产品力较为出色,给予2021至2023年每年29%的增速,对应毛 利率29.5%/29.5%/29.6%。
综上所述,预计公司2021-2023年收入分别为19.70亿元/40.74亿元/58.13亿元,同比 增长49.2%/106.8%/42.7%;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8亿元/3.55亿元/7.03亿元,同比 增长40.1%/ 227.8%/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