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经由古丝绸之路进入广袤的新疆大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列阵林立的巨大风车、一片片熠熠生辉的光伏板。这里,就是被誉为“疆电外送”桥头堡的哈密。
哈密地区物产丰富,能源资源富集,是全国著名的富矿区。丰富的地质资源曾赋予哈密生存发展的动力,然而在多年前,粗放式的发展却过度消耗了资源、破坏了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绿色发展步伐的加快,哈密终于开启了转型提速的发展之路。
新丝路 新方向
除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哈密地区风光资源尤为富集。新疆九大风区,哈密独占3个,风区总面积达5.16万平方千米,占全疆风区面积66.3%。当地全年日照时数为3170~3380小时,是全国日照时数最充裕的地区之一。
面对如此丰沃的风光资源,发展新能源注定是地方转型的必由之路。然而在“十二五”以前,因为哈密远离内地市场,当地风光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
2010年11月,新疆建成“疆电外送”第一通道——哈密至敦煌750千伏交流输变电工程,结束了新疆孤网运行的历史,开启哈密“疆电外送”新篇章。
2010年6月,哈密第一个风电场——马莲泉风电场投运;2011年12月,哈密第一座光伏电站——中电投恒晟光伏电站投运。此后,华能、中广核、华电、大唐等国内各大发电集团纷纷在哈密投资建设风电场和光伏电站。
为进一步加速哈密优势资源转化,哈密持续增加外送主通道。2013年6月,哈密建成新疆“疆电外送”第二通道——烟墩至沙洲750千伏交流输变电工程;2014年1月,哈密建成新疆首条±800千伏哈密南—郑州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自此,“疆电外送”进入特高压时代。
三条输电线路搭起的“电力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清洁能源。
经过近百家风电、光伏企业的建设投资,2016年,哈密成功建成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这让哈密乃至新疆的新能源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稳骨架 新发展
能源外送有了通道,基础必须夯实。
从“十二五”时期开始,哈密为全力服务大规模风电、光伏集中开发,大力支持新能源发电企业,大力建设电源输送线路,积极推动变电站布局,着力提升本地电网网架结构。
2012年10月,哈密伊吾县第一座220千伏变电站淖毛湖变投运,增强了淖毛湖片区的供电可靠性,同时为当地提供了风电资源外送通道。
2012年12月,哈密电网第一座风电汇集站投运,哈密电网新能源大规模外送模式初显。
2015年12月,750千伏三塘湖变电站220千伏母线投运,为三塘湖片区220千伏新能源汇集站接入及送出提供了电源通道。
2019年11月,新疆哈密三塘湖—淖毛湖220千伏输电工程全线贯通,极大促进了淖毛湖地区风电、光伏新能源本地消纳和富余发电量外送。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哈密电网目前已形成以±800千伏特高压及交流750千伏电网为核心,围绕哈密市伊州区及周边工业园区建成220千伏双回路环网,矿区及新能源开发区实现单环、链式和辐射式网架结构。
依托“两交一直”的电力外送通道和电力基础网架,“十三五”期间,哈密充分发挥能源资源优势,发电装机容量跃升至2204.7万千瓦,占新疆总装机的五分之一以上。其中,新能源发电装机更突破1378万千瓦,占比62.7%,位列新疆第一。
目前,哈密电网已建成新疆规模最大、最坚强、电压等级最多的电网,建有±800千伏换流站1座、750千伏变电站3座、20千伏变电站9座、110千伏变电站30座、35千伏变电站36座,110千伏及220千伏供电线路总长度近7000千米。“十四五”期间,哈密将推动“疆电外送”直流第三通道哈密到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设,工程建成后预计每年增加外送电量400亿千瓦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