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指出,2022年中国经济将迎风前行,预计2022年GDP同比增长5.1%。经济政策将以“稳增长”为重中之重,财政政策将更为宽松;货币政策将推动绿色信贷;结构性改革聚焦拉动经济增长。绿色投资助力经济增长;消费有望复苏;制造业受益于CPI和PPI间差距缩小,盈利有望上升。受持续经常账户盈余和资本流入支撑,预计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稳,对一篮子货币升值。
“迎风前行”将是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的关键词。尽管中国经济这艘大船可能不会像顺风时行驶得那么快,但在迎风时仍能稳步前行,也是十分关键的。
一、概述:迎风前行
2021年,中国经济面临新冠疫情和芯片短缺等诸多挑战。财政紧缩、监管政策收紧和碳减排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虽然有助于实现长期目标,但对短期增长则构成压力。
笔者认为,“迎风前行”将是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的关键词。中国在继续追求经济高质量增长,探索增长新动能时,依然需要面对前述挑战。然而,只要政策得当,不利因素也可能转化为积极的驱动力。
以气候政策为例。环保政策约束、电力供应短缺和产能限制给2021年的经济增长造成压力,但也推动了必要的改革。电力定价体系变得更加灵活且以市场为导向,这将改善能源行业的增长前景。更关键的是,气候政策建立了一种共识,即中国需要在绿色基础设施方面进行更多投资。笔者认为,绿色投资(如太阳能、风能、电网升级、储能、各行业效能升级等)有望成为今后的新增长动力。
笔者认为,政府今年将聚焦促进增长的改革,中国经济有望在2022年触底回升。预计2022年中国实际GDP将同比增长5.1%,季度GDP增速将从第一季度的4%左右逐渐提升到第四季度的接近6%。这与5%左右的长期增速目标一致。
二、经济政策以“稳”字当头
2021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经济稳增长将是2022年的重中之重。
(一)财政政策趋于宽松
2022年中国的财政政策将更为宽松。笔者测算,中国的财政总赤字率已从2020年的8.6%降至2021年的5.8%。基于近期相关政策信号,预计2022年中国财政总赤字率将增加1个百分点至6.8%,新增赤字的大部分将来自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盈余及未动用的地方政府债券收益。
财政宽松将聚焦于新的减税措施和适度增加基础设施投资:部分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执行期限将延至2023年底,政府或将为中小企业、创新型制造企业和绿色产业提供额外税收优惠。政府尚未发出全面减税的信号,若政府计划全面减税,或将再次下调增值税税率。基础设施投资将聚焦公共交通、环境保护、电力等“绿色基础设施”领域;而传统基础设施投资,尤其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的基础设施投资,仍将面临政策和融资约束。
(二)货币政策侧重信贷增长
2021年,中国社会融资总额(TSF)增速从由2020年的13.3%降至2021年11月的10%左右。2022年,货币政策将侧重信贷增长。中国人民银行将利用各类贷款工具向银行提供低成本资金。向重点领域发放碳减排贷款后,金融机构将获得央行利率为1.75%的资金支持。
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下调的空间较为有限。大型银行流动性充裕,许多小型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已处于5%的下限。笔者认为,央行或将在2022年第三季度降准50个基点以配合政府债券发行,但若经济增速已重回正轨,央行将不会降准。
下调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有助于促进信贷需求,降低借贷成本。笔者认为,在供给不足得到缓解、生产者价格下降、GDP和信贷增速依然较低的情况下,央行将对MLF利率进行一至两次下调,全年总计下调10至25个基点。
笔者预计2022年TSF增速将从2021的10%上升至11%。得益于央行借贷便利和政府新增贷款,笔者预计2022年TSF增量将从2021年的30万亿元人民币增加至约35万亿元人民币。
(三)结构性改革政策促进增长
笔者认为,2022年政府或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促进增长的改革:(1)完善针对气候目标的长期规划,减少对短期对经济的影响并促进绿色投资;(2)为房地产行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探索保障性住房、长租等新模式;(3)互联网行业监管环境更加友好;(4)资本市场改革,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将有利于快速成长的初创企业。
三、大力支持绿色投资
投资依然是中国重要的增长动力,占中国总需求的40%以上。2016至2020年期间,投资平均每年为GDP增速贡献2.5个百分点。中国正大力支持绿色投资,以拉动投资增长。中国制定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而目前清洁能源和绿色产品的供给明显不足。绿色投资不仅能促进短期增长,还有助于解决长期增长的制约因素。
中国有巨大的绿色投资需求。国际能源署(IEA)预计,全球在2030年前需每年投资5万亿美元,才能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其中,IEA预计全球每年需要在发电领域投资1.6万亿美元。中国能源消费量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一,据此推算,中国需要将目前的清洁能源投资规模提高一倍以上至每年4000亿美元。笔者预计,绿色领域所需的总投资每年可达中国GDP的8%。
电力短缺和化石燃料价格上涨使清洁能源更受欢迎。中国已启动电价市场化改革,允许购电价格更加灵活地根据发电成本、购电用户和用电时间上下浮动。这将使新的太阳能和风电投资项目更具吸引力。
针对绿色投资的政策和融资支持已逐步到位。去年出台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为各行业设定了未来十年的目标。2022年,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将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新的太阳能和风能项目将立刻受益于这项重大政策变化。长远来看,政府计划将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这将更有利于绿色经济发展。在融资方面,绿色贷款在新增贷款中的占比已从2020年的11%至13%增至22%,今年有望进一步上涨。央行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将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为清洁能源、电网、碳减排技术等符合标准的项目提供贷款支持,预计每年释放资金规模有望达1万亿元人民币。
中国具体将投资哪些绿色领域?笔者认为,太阳能、风能、水电和核能等清洁能源将最受关注。政府也在探索氢燃料,并将继续推广天然气和清洁煤技术。中国需要升级电网,建设更多输电线路和储能系统,以容纳更多太阳能和风能。中国还要为电动汽车建造更多充电站,及更多城际和市内铁路,以鼓励绿色出行。碳减排技术在碳密集型产业的应用潜力也很大。
笔者认为,2022年投资对将为中国经济增长贡献更多。绿色投资和公共投资有望大幅增长。若上游价格下跌,下游利润增加,制造业投资也有望攀升。笔者预计,2022年投资对实际GDP增速的贡献将从2021年的1.2个百分点反弹至1.5个百分点。
四、消费复苏
笔者认为,若中国能有效遏制奥密克戎新冠病毒变异株的传播,则国内消费有望在今年复苏。近几个月汽车销量有所回升,这反映人们的出行需求和整体消费者信心都在回暖。家庭储蓄率已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30%左右的水平,消费支出增速几乎与收入增速齐平。
若奥密克戎导致新一轮疫情,封锁和隔离等防疫措施将对消费造成负面影响。不过一旦解除封锁,消费有望迅速恢复。相比2020年,笔者预计今年疫情的影响整体较轻,对生产和供应链的影响会小很多。
五、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生产价格指数(PPI)间差距收窄,制造业盈利有望反弹
供给不足导致PPI在过去一年中大幅上涨,致使PPI涨幅与CPI涨幅之间出现较大差距。更严格的环保标准,以及针对特定基础工业产品的生产限制,在短期内对部分行业造成负面影响。此外,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尤其是中国大量进口的原油、铜和铁矿石,也抬升了生产者价格。
笔者认为,需求是PPI对CPI影响较为有限的主要原因。本轮PPI大涨主要由供给端波动驱动,且集中于部分上游行业。此外,生产成本的上涨并未传导至终端价格。PPI上涨以往只有在国内需求强劲,特别是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时,才会传导至CPI。而在消费需求疲软时,只有车辆燃料和公用事业等少数行业能将成本上涨转嫁给消费者。这部分行业只占消费篮子的10%左右,其余90%行业的CPI则几乎不受PPI影响。由于当前居民收入尚未回到疫情前的增长轨迹,供给段驱动的PPI上涨对CPI的影响十分有限,其主要影响是利润在上下游行业之间的重新分配。
笔者预测2022年PPI和CPI将趋于一致。预计到2022年底,PPI涨幅将回落至3%以下,CPI涨幅将升至2.5%。PPI的传导效应或将使整体CPI通胀上升近1个百分点,其他价格的常态化也将驱动CPI通胀上涨。随着居民收入的回升,食品通胀预将回到历史平均水平。此外,若居民收入和支出恢复至疫情前的水平,笔者预计核心CPI通胀将持续上涨。猪肉价格通缩预计将持续到2022年二季度,随后开始上涨。
六、人民币有望维持强势
笔者认为,人民币汇率在2021年的表现非常强劲,预计今年也将延续这一态势。由于贸易顺差扩大和资本持续流入,去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提升2.3%至6.37,兑一篮子货币汇率升值了8%。
笔者预计2022至2023年,中国经常账户盈余将维持在每年3800亿美元的水平。新冠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和中国自身竞争力的提高,推动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不断增长。近年来,中国工业机器人数量的增长快于全球其他地区,工业机器人密度已达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接近工业化国家水平。汽车出口激增也反映出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越来越强。
2022年,境外资本将持续布局中国市场。贸易协定和资本市场开放有利于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中国债券市场的良好收益率持续吸引境外投资者,市场规模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去年中国股市波动未导致资金大规模流出,若今年中国经济增速回暖,中国股市有望受到更多境外投资者青睐。
笔者预计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到2022年年底将达6.35,到2023年底将达6.1。预计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在2022和2023年将分别上涨3%和2.5%。2022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预计低于5%,人民币表现可能有所疲软,而美元预计将走强。随着下半年经济增速回升,预计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和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将恢复升值。
作者:熊奕,德意志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