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8日,上迈(镇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迈”)在江苏扬中市举行了隆重的1GW轻质光伏基地投产仪式。扬中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冯锦跃,扬中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永意,扬中市油坊镇党委书记杨友军,扬中市油坊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小锋,上迈董事长、澳大利亚国家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施正荣及相关领导出席了本次活动。
上迈新能源1GW轻质光伏组件生产基地位于江苏省扬中市油坊镇,占地260亩。项目分为两期,一期于2022年1月正式投产;二期预计将于2022年6月投产。生产基地建设有公司研发中心及标准化光伏检测中心、复合材料生产线、轻质组件生产线。具备专利技术复合材料及轻质光伏组件研发与一体化生产的能力。
据了解,上迈是由施正荣和一群业界资深人士所创建的从事新型光伏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的创新型科技公司。经过六年的不懈努力,研究开发了无玻璃的轻质晶体硅光伏组件,是晶体硅光伏电池技术和薄膜光伏技术的完美结合。和主流的玻璃组件相比,上迈eArc轻质柔性组件由于具有“轻、薄、柔、美”的特点,可实现定制化设计和生产,且便于运输,无限地拓展了光伏的应用场景。
1GW轻质光伏组件生产基地的投产,标志着无玻璃轻质晶体硅光伏组件已成功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并进入全面市场推广和应用阶段,填补了行业的空白,是光伏产品创新的重要突破和光伏产业发展的无限拓展!更是标志着光伏5.0时代的来临。
上迈新能源1GW轻质光伏组件生产基地投产仪式现场
光伏因其有着零碳发电、绿色环保等优势,被视为未来能源系统的主力之一。光伏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新能源产业。中国光伏激荡二十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波澜壮阔的微缩版。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积淀形成的企业家精神,也在激励着光伏行业风雷激荡中勇立潮头。
从国外技术封锁到自主创新,从原材料和装备依赖进口到全面国产化,从“一穷二白”到引领世界,中国光伏一串串闪亮的企业家名字:施正荣、高纪凡、苗连生、曹仁贤、李振国……这些勇毅笃行的光伏行业企业家们,在历经行业风云变幻、跌宕起伏后,依然选择乘风破浪、奋楫远航,正是他们的勇毅敢为和锲而不舍才成就了中国光伏行业全球领先的绝对优势。这其中,施正荣正是中国光伏企业家中的先行者。
施正荣在投产仪式上致辞
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深刻社会变革中,光伏产业从起步阶段的“微不足道”发展至如今的 “举足轻重”,再到未来的“担当大任”,成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中坚力量,背后是无数企业家的击水搏浪。
成为中国光伏产业诞生和集体崛起的关键“火花”,不得不提的一个名字是施正荣,他的名字前可以加上诸多头衔:无锡尚德创始人、中国光伏领军人物、“光伏教父”等,但他本人最喜欢的还是“博士”一词。
1988年,在澳大利亚读博士期间,施正荣选择了研究液态玻璃做贴膜。他仅用两年半时间就完成了博士论文,创造了新南威尔士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最短纪录。1992年,29岁的施正荣获得博士学位,成为世界上实现“如何将硅薄膜生长在玻璃上”第一人。
这块膜的诞生,对太阳能产业具有里程碑、划时代的意义。技术的突破,大规模地降低太阳能电池的生产成本,广泛应用于电视液晶显示和三维电路设计领域中。
施正荣三十多年的光伏生涯,构建了中国光伏生态系统。学有所成后,施正荣毅然回国,开创了产业报国之路。他引领并推动了中国光伏大规模产业化进程,使中国光伏与世界的差距缩短了15年!自2007年起,中国一直是全球第一大光伏生产国。如今,中国光伏产业在全球市场占有率已从2010年的50%上升到了2019年的70%以上。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连续八年全球第一!
回国创业,无锡尚德火苗燃百炬
点亮燎原的第一把火,还得从二十年前说起。
2001年,施正荣响应国家招引海外高科技人才的政策号召,从澳大利亚回国,创立了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第二年,无锡尚德第一条10MW太阳电池生产线正式投产,缩短了与西方国家15年的差距,自此拉开了中国光伏大规模产业化序幕。随着无锡尚德等组件厂相继投产,成为了中国第一批现代意义的光伏组件生产代表,当时的无锡尚德在整个中国乃至全球太阳能产业发展中,是具有最强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的领头羊。
此后,无锡尚德驶向了高速发展的轨道,2005年,无锡尚德于纽交所成功上市,并于次年在人民大会堂进行上市经验汇报。
之后,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无锡尚德先后走入了奥运“鸟巢”与上海世博会,让光伏的身影出现在更多国家名片与公众视野中。
时任国家总理温家宝视察无锡尚德时,对其推动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给与了充分肯定。以施正荣创立的无锡尚德为旗帜,中国光伏制造业迅速崛起,2008年,中国成为全球光伏产品第三生产大国。
鉴于对光伏产业发展的杰出成就,施正荣在中国能源产业发展年会组委会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推出“能源功勋70人”评选活动中获得“终身成就人物”殊荣,该活动为人民日报社《中国能源报》举办。施正荣还获得了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颁发的“改革开放40年中国企业改革奖章”等多项殊荣。
施正荣在第三届中国能源产业发展年会上获评“能源功勋70人——终身成就人物”
《求是》杂志曾刊发《光伏产业的一面旗帜》一文,高度评价施正荣和无锡尚德引领中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的战略意义,誉其为战略高科技领军人物和战略科学家。
树高叶茂,系于根深。清华大学研究院对中国光伏产业一系列学术研究成果认定:无锡尚德是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根公司”和“蒲公英企业”,施正荣是一位全球企业家。在当初中国光伏产业一穷二白,无市场、技术、人才、供应链的“四无”状态下,施正荣凭借他的海外视野、知识经验和家国情怀,创立无锡尚德、整合全球资源、实现跨越发展。积极培育国内原材料和装备供应链,推动国际合作培养中国光伏人才和技术创新。他确立了光伏技术创新发展理念;奠定高质量产业发展基础;建立中外光伏科技和产业合作、培养人才;培育和推动中国光伏产业链建设;成为中国光伏产业诞生和集体崛起的关键“火花”,为中国光伏引领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无锡尚德如火苗,一灯燃百炬。在无锡尚德成功案例的激励下,全国光伏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光伏企业从数枝争秀到百花齐放,太阳能产业生态逐渐形成——李振国、钟宝申等人于2000年在陕西西安成立隆基,最初进口昂贵的硅来制造太阳能光伏电池,并在早期做出了一项远见卓识的决策——开发自己的单晶晶片生产。如今,世界上大约四块太阳能硅片中就有一块由隆基生产,隆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硅片生产商。
高纪凡于1997年于江苏常州创办天合光能,同年,主攻的光伏逆变器的阳光电源在安徽合肥成立。此后,正泰集团完成了由传统工业电器制造向新能源领域发展的突破,并成为户用光伏的龙头。
产业起步,靠先行者带头;产业壮大,则靠众人拾柴。凭借成本优势和政策支持,中国光伏产品不断扩张产能,并迅速占领国内外市场。
然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总有逆行的破坏者。2012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打着“双反”的旗号,疯狂打压蓬勃发展中的中国光伏产业,致使扩张中的中国光伏企业受到重挫,各企业开始将重点放在国内市场。类似的案例今天也正发生在华为和中兴身上。
彼时,施正荣遭遇了人生至暗时刻,以一企之力承受多国重压。巨大的不对称打击下,施正荣无奈离开无锡尚德。
或自豪、或叹息、或慨叹、或淡然,不容否认的是,无锡尚德为诸多光伏企业铺路搭桥。没有当年的探索先行、聚沙成塔,中国光伏行业也很难实现多元化布局、创造出今日辉煌局面。
对于施正荣,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宝国曾评价:“我们应该记住无锡尚德的施正荣先生为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施正荣先生带来了光伏技术,带动了中国光伏电池的工业化生产。当然,在后来的经营中遇到了问题,但我们不能仅以成败论英雄,应承认他们的历史功绩。”
突破“卡脖子”技术, 培育产业链发展
从戈壁荒滩到鱼米之乡,从塞北大漠到岭南大地,我国光伏产业走过了20多年“上山下海”的“拓荒”之路。
产业发展,重点在产业链,关键在原材料。
然而,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初期所需要的多晶硅、硅片等原材料,以及多晶硅铸造炉、多线硅片切割机等光伏产业生产设备基本全部依靠进口,严重缺乏国内自主的供应链。企业越大,责任越大。
企业家不局限于自身企业关起门来发展,而是自足从产业链考量,构建良好生态。
为解决国外通过供应链系统对中国光伏行业的遏制,解决“卡脖子”问题,施正荣带领无锡尚德采用优先使用国产材料、签署长期供应合同和支付预付款、参股等方式大力培育扶持国内产业链相关企业的发展。
在他的扶持下,杭州福斯特开发EVA胶膜、苏州赛伍开发光伏组件背板、常州亚马顿和浙江福莱特开发光伏玻璃、江苏太阳集团开发铜锡焊带、江苏通灵开发接线盒、江苏环太、江苏亿晶、西安隆基和锦州阳光开发多晶和单晶硅片的生产,信息产业部第48研究所,深圳捷佳伟创等开发光伏装备国产化,这些光伏供应链相关企业逐渐发展壮大,构成了我国光伏产业链的中坚力量,部分公司也于近来陆续登陆国内资本市场。
在光伏产业链中,早期制约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最大的瓶颈是上游多晶硅原料。此前,国外巨头牢牢控制住多晶硅原料,价格高企,一度出现出有价无市的局面。我国光伏行业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我们的产能已全部卖给欧美公司,现在已经无货可售”;“你需要跟我们签署长期供应合同并支付高额预付款,等两年后我们新的工厂建好了,再给你们供货”;“施博士开车进入我们厂区,是来偷技术的,不能给他们供应”……。在接受采访中,施正荣谈起了这段被欧美多晶硅企业“卡脖子”的亲身经历场景,何其傲慢甚至侮辱!
庆幸的是,国内早期具有真知灼见的企业家们顶住了外国巨头技术封锁的压力,勇敢地进行了多晶硅生产国产化的实践。包括江苏中能、四川永祥和青海亚洲硅业等企业。其中青海亚硅更是由旅美归国留学精英王体虎博士于2006年底在青海创建,凭借他在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从事二十多年硅材料的研发的知识和经验,扎根青海15年,带领团队务实创新,埋头苦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将亚洲硅业建设成为全球领先的高纯多晶硅材料供应商之一,为构建青海新能源产业高地和中国光伏产业作出巨大贡献。
施正荣被同为具有家国情怀的科学家和技术型企业家王体虎博士的爱国创业精神所吸引,在2011年,光伏行业发展遭遇重挫,亚洲硅亚老股东不愿继续投入,公司发展岌岌可危的情况下,施正荣向亚洲硅业伸出了援手,跟王博士共同担起了亚洲硅业发展的大任。10多年来,公司从未有过分红,所有收益继续用于公司的扩产建设。
目前亚洲硅业已是青海省规模最大的光伏制造企业,公司现有高纯多晶硅产能2万吨/年,新增在建产能3万吨/年,位居行业前茅。
公司目前员工近2000人,扩产后员工将达到3000人,有效带动了当地就业。随着亚洲硅业等国内多晶硅厂商的投产,国外厂商对多晶硅的垄断局面被打破,解决了国外“卡脖子”的问题。亚洲硅业扎根青海15年,正在为构建青海新能源产业高地做出贡献。
经过短短的15年,中国多晶硅产业从无到有,从国外技术封锁到自主创新,从主要装备依靠进口到全部国产化,能耗从每公斤300度电降至每公斤60度电,加快了光伏组件的制造成本的下降速度,实现了光伏发电平价上网的梦想。
目前,国内企业已牢牢控制光伏行业各个产业链,这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数据可见一斑:我国生产的硅片、电池片、组件在全球的占比分别为96%、83%和70%,光伏成为中国制造的又一张名片。在麦肯锡《中美产业优势对比报告》里,中国光伏产业成为唯一一个全面领先美国的产业,被评为满分。
始终如一,追求无尽
经历几年沉淀后,施正荣带着他的新公司和新产品再次出现在上海的一次光伏展会上。他头发已有些花白,但仍手持话筒在展台亲自讲解光伏组件产品。
回国创业那年,施正荣37岁,2022年,现在的他已近60岁了。
施正荣表示:我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个行业。
困难常常伴随希望,挑战往往蕴含机遇。应对困难的最好武器是发展,迎接挑战的最佳选择是创新。施正荣换了赛道。
“回想我30多年的光伏生涯,中国光伏从微不足道,到举足轻重,再到担当大任,其成功的最大密码就是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永葆开拓进取的精神。”在上迈新能源1GW轻质光伏组件生产基地投仪式礼上,施正荣再次强调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2014年10月,曾经的“光伏教父”带着“轻质组件”再现江湖,成立了上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迈新能源”)。年近60的施正荣再次用实力和企业家精神向大家证明他没有被打垮出局。虽经历人生起伏,但他依然初心不改,用其一生在努力进行光伏科技研发和产业开拓,为地球带来更多光明。
有别于一般企业,上迈专注聚焦于轻质光伏领域,是全球唯一专业生产轻质光伏的创新性公司。在中央电视台的一次访谈中,施正荣曾表示“我好像从未对自己满意过,总能发现还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也许正是因此,2014年,施正荣带领上迈新能源(SUNMAN)团队通过技术创新,研发了专利复合新材料和新工艺,成功实现了新型无玻璃光伏组件的产业化。上迈新能源研发生产的轻质组件厚度仅2mm,重量不足3kg/㎡, 并且安装方式简单快捷,在当前分布式光伏电站整县开发的进程中,以及光伏+工业、交通、城市和乡村振兴建设中,为客户提供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和最优的轻质光伏产品,为光伏的拓展应用提供了无限的想象和操作空间。
在2021年上海SNEC展上,上迈参展的会做“俯卧撑”的光伏组件格外吸引目光。
与常规光伏组件相比,施正荣选择了一条更具挑战性的颠覆之路,这是一条筚路蓝缕之路,也是一条通往胜利之路;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企业家需站在时代高度,服务国家发展,方能不断带领企业实现更大作为。
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大幅增长的目标下,“光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光从天上来,绿电进万家”是光伏企业界的美好愿景,也是穷尽终生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
计利当计天下利。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同此凉热。绿色发展、能源转型的大潮已在全球获得回响,湛蓝的光伏板在海内外越来越多的屋顶上熠熠闪光。上迈新能源的轻质组件深受日本、澳洲、欧洲和美国等地客户的青睐,是太阳能光伏领域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江西景德镇三个新建的光伏曲面车棚采用了上迈eArc轻质柔性光伏组件
截至2021年12月,上迈新能源的轻质组件在全球已安装了超过100兆瓦。
2019年5月1日,卡塔尔首都多哈,施正荣因其在促进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中的巨大贡献喜获“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终身成就奖”。在颁奖典礼上,施正荣感言道:“我今天很有成就感,因为我是在石油王国卡塔尔获得该奖项,充分体现了光伏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传统能源的的主导地位。”
目前,施正荣是澳大利亚国家技术科学和工程院院士、上海电力大学教授、上迈新能源创始人兼董事长。他仍然奋斗在新能源产学研的一线。他在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和高效晶体硅电池的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实践等方面取得了国际公认的突出成就,在中国和国际光伏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行业地位。
“施正荣院士是我们扬中的骄傲,是中国乃至世界光伏发展的标志性人物。创建尚德,构建了中国光伏生态系统。为中国光伏产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扬中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永意在投产典礼现场表示,上迈基地投产以后,当地政府将继续营造良好的环境,为上迈的生产经营保驾护航,全程跟踪搞好服务,共同把上迈做大做强,把扬中建成一个名副其实的“光伏之乡”。
施正荣亦表示,上迈必将紧紧围绕“双碳”目标这一国家总体要求,全力以赴抓生产、促发展,为中国和扬中工业经济的腾飞作出应有的贡献。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马丁·格林为上迈新能源1GW轻质光伏组件生产基地投产发来祝贺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马丁·格林是太阳能电池领域权威,被誉为“太阳能之父”,也是施正荣博士期间的导师。他特地从悉尼为上迈新能源1GW轻质光伏组件生产基地投产发来视频祝贺,并深情地回忆道:“我与施正荣博士相识至今已过30年。起先,他是我的博士生,接着,他成为了我科研的同事,最后他成为了奠基中国光伏行业的企业家。”
马丁·格林也见证了上迈的重要时刻:上迈于2017年在悉尼完成了一个轻质组件列车项目。2019年,悉尼海洋博物馆230kW轻质组件项目落地。“这些项目皆将轻质组件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最后,便是今天上迈1GW产线落成仪式。轻质组件显然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
澳大利亚国家海洋博物馆屋顶采用了上迈的光伏组件
谈起未来,他对中国的光伏产业前景充满期待:“中国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光伏组件生产地。而施正荣博士将光伏带入了平价时代,也将其铸造成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利器。”
当今,中国光伏产业实现了独立自主,是中国制造的闪亮名片,长板产业。从国外技术封锁到自主创新,从原材料和装备依赖进口到全面国产化,从“一穷二白”到引领世界,光伏产业实现了“平价上网”目标和理想。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光伏装机容量达到2.9亿千瓦。在“十四五”期间,有望实现新增装机容量400GW。光伏正在加速能源结构调整,必将成为我国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中坚力量!
已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
前路并不平坦,但施正荣坚信,未来中国光伏产业一定能为全球气候治理、双碳目标的达成发挥更大作用,为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从全球到中国,碳中和已成共识。激荡二十年,光伏行业下一个黄金二十年已经到来。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大潮中,光伏产业迎来腾飞的好时节。善谋者高瞻远瞩,绘就为全局计、为世代谋的美好蓝图;实干者勠力同心,交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精彩答卷。
拓展全局视野,站在时代高度,弘扬家国情怀,是企业家精神的应有之义。“十四五”大幕初启,新路途前景可期,光伏企业家们将继续乘着“改革千里快哉风”,与光同行,开启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