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1日,山东首批海上风电示范项目60万千瓦全容量并网投产仪式在海阳举行,山东首批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半岛南3号、4号海上风电场全容量并网投产。山东电网海上风电实现“零的突破”。
2021年,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坚持省、市、县三级联动,解决海上施工难题,开辟并网服务“绿色通道”,实现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年内竣工投产,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服务实现“双碳”目标作贡献。
三级协调联动推进项目审批
山东首批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半岛南3号、4号海上风电场当年开工、当年投产,推动了全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烟台是我国东部沿海重要地市,海上风电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2014年4月29日,国网山东电力开始实施海上风电检测基地项目建设选址工作,进一步支持新能源工程开发和技术创新。
烟台供电公司作为项目属地单位,全力推动海上风电前期手续办理工作。该公司提前开展半岛南3号、4号海上风电场接入方案研究,开辟并网服务“绿色通道”,优化并网服务流程。
2020年9月,国网山东电力在烟台成立山东电力海缆运检中心,组建了具有施工资质的烟台供电公司送变电海缆分公司,组建46人的自主施工队伍,服务海上风电海缆项目建设。
烟台供电公司与所辖海阳供电公司依托“一年两对接”、上门走访等机制,抽调党员骨干组成专项攻坚小组,耐心细致与客户沟通,仅用2个月就完成了海上风电项目的陆上电缆敷设施工民事协调工作,为项目开工创造了有利条件。
克服重重困难6个月建成项目
山东半岛南3号、4号海上风电场位于距离陆地约35千米的黄海海域,是国内单桩基础水深最深的大型海上风电场之一,平均水深31米。海流、潮汐、波浪、强风等给施工作业带来重重困难。
“海风和浪涌复杂多变。有时候在船头看着风平浪静,走到船尾就浪涛汹涌,施工船就无法正常作业。”烟台供电公司送变电海缆分公司副经理李吉德回忆说,按往常经验,每年平均可施工窗口期仅100多天。
2021年7月,半岛南4号风电机组开工建设。烟台供电公司送变电海缆分公司施工队伍提前进驻施工海域,摸底海域施工情况,制订海缆施工方案。施工队伍采用一人一站位、一机一方案、一吊一总结“三个一”施工方式,高效完成工程各节点任务。
这是52岁的廖晓波第7次奔赴远海参与海缆敷设作业。长岛独特的区位条件,让他练就了一身本领。然而在刚刚接到任务时,他也犯了愁——海上风电的海缆敷设和陆岛之间海缆敷设完全不一样。
山东电力海缆运检中心海上作业人员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总结,在总结中创新,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海缆敷设方案。
2021年10月8日,长电16号海缆敷设船在10号风机处施工时,遇到11级阵风。已经在风机塔筒上施工的队员无法返回。“当时,我们尝试派小船去接,但是风浪太大,船根本靠不上塔筒。”廖晓波回忆道,“22小时里,他们背上去的水和食物都吃完了……”狂风肆虐,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10个小时后,风力减弱,队员们才安全返回。
2021年5月14日,首个风机基础沉桩;6月22日,首台海上风机吊装;9月2日,海上升压站吊装就位;9月11日,陆上集控中心受电一次成功;9月29日,首批风机并网发电;11月17日,58台风机基础沉桩完工;12月5日,全部风机吊装完工,12月16日,全容量并网发电——项目从开工到投产,仅用时6个月。
全力服务海上风电全额消纳
项目建设过程中最长的一次作业,施工人员在船上连续工作了18天。
除了潮汐、海浪、洋流、天气等因素会影响施工进度,建设现场偶尔还会出现不同施工队伍作业区域重叠的问题。有时为了在同一海域抛锚,施工队伍一等就是七八个小时。
在30多米深的海底穿接海缆引线,潜水员需要摸黑下潜。冰冷的海水、漆黑的环境中,一次、两次……十次、百次下潜,他们都坚持了下来。
就是依靠这样顽强的拼搏精神,山东电力海缆运检中心创下了在仅有一艘海缆敷设船和一艘锚艇的情况下,3天敷设4根35千伏区间海底电缆的成绩。
海缆敷设完成后,风电机组并网就成了关键。为确保海上风电并网,烟台供电公司前期规划施工220千伏观星变电站。220千伏输电线路工程同塔双回架设包含3种不同类型的导线。这对放线工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最终,烟台供电公司累计完成了1处2次穿越500千伏线路、15处跨越10千伏~110千伏线路以及1.5千米10千伏线路拆除工作。
国网山东电力还先后4次组织调度专业人员上门为场站提供全流程、精益化技术指导,将消缺工作移至并网验收前,缩短场站调试周期。
为了确保海上风电全额消纳,2021年11月至12月,国网山东电力开展精准验收7次,保证设备“零缺陷”并网,促进新能源发电应并尽并。国网山东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反复协商沟通送电方案,在保证安全送电的前提下,适时调整送电方案。烟台供电公司累计审核安排启动送电申请23项,调试核对遥测、遥信量1509个。
2021年12月10日,风机叶片在海风的吹拂下慢慢转动,发出绿色电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