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始终不忘生态保护,构成一幅候鸟与电力风车共长天一色的和谐图景。 单中华 摄
《关于塑造江苏省沿海协调发展新格局的建议》《关于建立江苏省海洋经济协调统筹机制的建议》《关于大力提升江苏海洋科技水平的建议》……1月19日至23日,江苏省两会在南京举行。会上,“海洋”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的高频词。
江苏省以“江”为名,境内江河众多,自古以来,凭借长江、淮河、大运河等河流穿省而过的优势,江苏内河航运发达,甚至影响至今。据统计,2021年前9月,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前十的港口中,江苏省唯一上榜的港口为长江畔的苏州港,这也是前十名中唯一的内河港口。
这一切容易让人忽略,江苏也是一个有着954公里海岸线的沿海省份。江苏省的海洋经济一直偏弱,数据显示,2020年江苏省海洋经济生产总值为7828亿元。而同为临海省份的广东,同期海洋生产总值达1.72万亿元。山东、浙江、福建等省份的海洋生产总值也均在江苏之上。
2021年末,国家发改委印发《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对江苏省的沿海地区中长期产业发展作出规划。《规划》提出,到2035年,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大幅跃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20年基础上实现翻一番,为打造长三角强劲活跃增长极、世界级城市群、沿海生态屏障提供重要支撑。
既要拥江,又要抱海。为此,江苏省的代表委员们各抒己见。
对于海洋经济的发展,江苏人充满了憧憬。 单中华 摄
民盟江苏省委提交的集体提案指出,作为发展海洋经济的“底气”,江苏省的海洋科技实力目前还存在着海洋科研能力不足、海洋科技产业技术创新力度不够、海洋科技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为此,民盟江苏省委建议,要加快江苏省高校和科研院所中综合性海洋科学观测研究平台、海洋科学试验场、海洋大科学装置等方面的建设;注重本省海洋科技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开展“江苏海洋人才强基计划”;通过开发新型海洋养殖技术、推进海牧化工程、涉海产业清洁化运作、海洋绿色高效能源开发等,促进江苏省海洋经济的腾飞。
江苏沿海滩涂广阔,海堤外滩涂面积达750万亩,占全国滩涂面积1/4以上,制约着港口航运、海上石油开发等大型项目的实施,被认为是江苏发展海洋经济的“绊脚石”。
江苏核电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兆华表示,目前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利用主要集中在水产养殖等传统粗放型的开发方式。实际上,江苏沿海滩涂光照充足,为建造太阳能光伏电站提供了优良的发电条件。建造海洋滩涂光伏电站可以选择一些利用价值低、传统行业开发困难的滩涂。电站以架空交错的方阵形式建设且每个方阵之间留有一定距离,对滩涂地面占用面积较少,不会挡住所有阳光,不会对滩涂原有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向海要电不只是刘兆华一人的想法,民进江苏省委也针对江苏省海上风电产业科学健康发展,提出了统筹海上风电产业布局,优化管理架构顶层设计;聚焦技术难题,实施技术攻坚工程;鼓励风电储能立项研发,破解风电消纳不稳定等一系列建议。
民革江苏省委将关注点放在了海洋经济协调统筹机制的构建上。建议通过进一步明确各涉海部门在推进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工作职责,落实一体化协调机制;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对海洋经济有效投入;从海洋产业布局规划和产业政策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海岸带“一带管控”,陆域和海域“两域对接”,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协调”,各级海洋规划、涉海规划纵向衔接、横向兼容、统分结合的“多规融合”,“一张图”管控的陆海协调发展新格局。
根据规划,2022年,江苏省将落实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构建“1+1+3+3+8”规划实施体系,打造沿海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经济带。大江奔流东到海,以江为名的江苏正乘着潮头,努力向海洋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