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四川电力董事长谭洪恩:大力支持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

发布日期:2022-01-24  来源:国家电网报  作者:中国风光储网--新闻中心

核心提示:国网四川电力董事长谭洪恩:大力支持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
 
国网四川电力深刻把握四川作为清洁能源资源大省在全国能源安全战略格局中的重要意义,坚持根植四川、服务全国,争当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引领者、推动者、先行者,为构建绿色低碳能源发展新格局、建成新型电力系统贡献更多力量。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意义和特征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对电力工业和企业转型发展意义重大。
 
新型电力系统具有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智能友好、开放互动的特征。从电网侧看,新型电力系统呈现大电网为主导、多种电网形态相融并存的格局,电网的枢纽平台作用进一步凸显;从系统整体看,新型电力系统运行机理和平衡模式出现深刻变化,电力系统与天然气等其他能源系统日益成为协调互动的整体。
 
电网连接能源生产和消费,是能源转换利用和输送配置的枢纽平台。随着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深入推进,电网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同时也面临更高要求。电网企业需要在技术层面联合攻克大量的科学技术难题,建立多学科融合下的多维立体化科学技术体系,实现以“大云物移智链”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与能源领域先进物理技术的高度融合,即实现横向多能源互补、纵向源网荷储协调。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快创新、深化改革,实现管理层面以及电力市场机制的创新突破。
 
扛起主体责任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从全国来看,四川是我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四川技术可开发水电装机容量1.48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装机容量超1亿千瓦,且四川省能源开发正逐步实现从“以水电为主”到“水风光并举”的转变,资源禀赋优势更加凸显。
 
从全省来看,能源电力是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点领域。作为“5+1”现代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非火电装机容量占总装机容量的比例和非火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例均超过80%。同时,正处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四川,更需要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电力保障。
 
从行业来看,电网是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环节。四川电网经过多年发展,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过程中,既要注重省内能源电力供应和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又要注重四川与其他省份广泛互联、参与全国电力电量平衡,推动形成大电网为主导,微电网、分布式能源系统等多种电网形态并存的格局。
 
从企业来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国网四川电力转型变革的有利机遇。随着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可调节负荷的广泛接入,传统电力系统将由“源随荷动”向“源网荷储协调互动”转变。国网四川电力能够在发挥先发优势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同时,补齐企业经营、电网发展短板,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加速推进能源低碳转型
 
近年来,国网四川电力积极开展能源电力低碳转型探索,并在业务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等方面抢先起步,打造了一批“电力+”产品和“电眼”品牌,数字化发展指数达到67,走在公司系统前列。
 
国网四川电力研究制订了《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的任务清单》,重点以“三个着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努力走出符合四川省情、具有四川特色的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之路。
 
着力推进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服务能源低碳转型。“十四五”期间,国网四川电力全力推进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建设,加大配电网建设改造力度。加强源网统筹协调,满足新能源及时送出需求。配合政府做好分布式电源规划,提供一站式全流程优质服务。因地制宜推动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大力支持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打造水风光互补互济、“源网荷储”协同互动的清洁能源配置平台,提升系统灵活性。
 
着力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支撑系统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加大新型电力系统科技攻关力度。加快数字化转型,打造高弹性、数字化、智能化的电力系统“大脑”。加快新技术应用,超前布局新型储能、氢能等领域,探索新能源高效消纳新技术。
 
着力深化消费侧绿能应用,服务终端用能主体减排增效。推动健全电力价格形成机制,参与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推动电力市场、碳交易市场协同发展,助力国家层面建立清洁能源省际共享机制。加强跨领域融合与电能替代,辐射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加快能源大数据中心建设,推动政企合作共建天府新区公园城市碳中和示范区,打造“能源智慧大脑”,精准描绘“碳足迹”,促进能源消费绿色低碳转型。
 
“十四五”时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期。国网四川电力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上来,扛起“大国重器”“顶梁柱”的责任担当,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16055099号-94

风光储网 版权所有 © 2016-2018 咨询热线:021-6117 0511  邮箱:sina@heliexpo.cn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风光储网.本站网络实名:风光储网-最专业的风光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