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舫院士表示,我国硅太阳电池技术处于领先地位,过去7年曾42次打破世界纪录,已经成为中国名片之一。与此同时,他还对未来太阳能技术的应用场景提出构想。据他介绍,10年、20年后,太阳能汽车就能实现商用。
解决能源问题,太阳是关键
李永舫院士是我国最早开展聚合物太阳电池研究的先行者之一,曾开发低成本高效聚合物媒体光伏材料,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演讲开始,李永舫院士介绍了太阳能对地球的重要性。他表示,太阳能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太阳照到地球上的能量,只占太阳能量很小的一部分,却是人类消耗能量的1万倍,“所以我们只要能把太阳能,有一个很小的比例利用,就可以解决能量问题。”
李永舫院士介绍,现在我国50%以上的产业还是靠化石能源,而化石能源是和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的,逐渐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是未来发展的目标。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其中一部分就是要利用太阳能。
“事实上,化石能源也是来自古代的太阳能。”他介绍,我们日常使用的各种能源,本质上都与太阳有关。比如煤,主要是古代植物埋到地下后慢慢形成的,其开端离不开植物的光合作用;石油普遍认为是由古代海洋里面的生物在地底变化形成,而动物的能量来源则离不开有光合作用的植物。
这些经过亿万年积攒下来的能量均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可能使用几百年就会消耗干净。能源都用光了怎么办?对此,李永舫院士给出答案:未来人类主要依赖的还是太阳能。“水电、风电也和太阳能有关,水电是太阳照射到海洋里,形成水蒸气后,雨水落在陆地上后流动发电;风也是太阳照在地球上后产生的气压差形成的。
我国硅太阳电池7年42次破记录
“硅太阳电池已经达到了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程度,可以说是我们中国人的一个名片,现在在国际上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演讲中,李永舫院士对我国硅太阳电池技术做了重点介绍。他用一组数据来证明我国在这一领域具有领先优势:目前我国硅太阳电池的实验室效率已从20年前的17%、18%,提升到了现在的23%,过去7年曾42次打破世界纪录。
李永舫院士介绍,我国硅太阳电池产量现已占到全球的三分之二以上。除了技术领先外,我国还拥有最大的硅太阳电池市场,国内使用量已占到全国产量的一半以上。相比十几年前,硅太阳电池的生产成本下降了90%,几乎与火力发电、水力发电成本持平,有些地方甚至低于市场电价,发展潜力巨大。
节目中,李永舫院士还介绍了其他几种太阳电池。其中钙钛矿太阳电池发展迅速,实验室效率达到25.7%左右,大面积制备的效率也已经超过了15%。相比硅太阳电池,钙钛矿电池厚度仅有几百个纳米,更轻薄、成本更低,很有可能在最近几年就实现商用。有机聚合物太阳电池的特点则是轻薄柔,其活跃层厚度仅有100-200纳米,既可以做成柔性器件,也可以做成半透明器件。
20年内太阳能汽车有望实现商用
谈及太阳电池的应用,李永舫院士介绍道,从日常使用的计算器到共享单车,甚至是公园里面的座椅上,都有可能用到太阳能电池板。用得比较多的则是在建筑物的屋顶或外墙上,也就是所谓的“光伏建筑一体化”。“比如说雄安高铁站建了一个光伏的屋顶,每年都有很大的发电量,可以为该站提供一定的电力供应。”
他同时预测,再过十年、二十年,太阳能就可以用在汽车上,“就是汽车上可以铺上太阳能电池板,平常在外面就可以充电。初期可以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一个补充,比如原来没有太阳能电池能开100公里、200公里,用了太阳能可能开300公里。”
李永舫院士表示,在我国双碳目标下,光伏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清洁能源的全覆盖,是我们人类的一个愿景,我估计一百年左右可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