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大力发展光伏、风电,必须大幅增加储能建设,以弥补光伏、风电的先天缺限。
从市场规模上看,风电、光伏未来装机潜力巨大。第一,全国25个省、市、区已有676个县、市申报了整县光伏试点,以每县20万千瓦新增装机计算,新增量将达到13452万千瓦。
第二,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正在推进100GW大型光伏、风电基地建设。
第三,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要求,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总体来说,未来光伏装机新增量有保障。
同时,今年“双控”政策出台期间,全国多地出现拉闸限电现象。其中,部分是运动式减碳所致,另一部分则是风电、光伏出力不够所致。东北多地的停电问题暴露了风电、光伏间歇性、不稳定的短板。因此,大力发展光伏、风电装机,必须配置大量的储能。
其次,国家已经意识到发展储能的重要性,正在加快推进储能市场的建设。
从今年陆续出台的两个政策,也可以看到“官方口吻”已经有了转变。2月26日,国家能源局下发风电、光伏开发建设征求意见稿,鼓励新能源企业创新发展模式,建设一批离网型新能源发电项目,推进“新能源+储能”、新能源与氢能融合利用等示范工程;
紧接着3月5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下发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多能互补实施路径利用存量常规电源,合理配置储能,积极实施存量“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提升,稳妥推进增量“风光水(储)一体化”,探索增量“风光储一体化”,严控增量“风光火(储)一体化”。
7月23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根据意见,预计2025年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新型储能在推动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发挥显著作用。
第三,储能发展潜力巨大。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约330万千瓦,位居全球第一,但距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设定的3000万千瓦发展目标仍有很大的缺口。按照这个目标,未来4年新增新型储能每年的装机都达500万千瓦以上。
第四,加快发展新型储能上升为“顶层设计”。
目前,储能的地位已从边缘型能源逐渐上升为与光伏并列的市场增量主体。10月26日,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结构,采用直流供电、分布式储能、“光伏+储能”等模式,探索多样化能源供应,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
第五,储能写入多省两会政府报告、十四五规划,17省下发配储要求,提供补贴奖励,推进储能发展。
据统计,到目前,安徽合肥市、陕西西安市、广西贺州市、湖南、海南、河南焦作市、青海等7省/市已经明确出台了光伏配储能相关补贴政策。其中安徽合肥和青海的补贴支持力度最大,针对光储系统应用,均是自项目并网次月起给予储能系统充电量1元/干瓦时补贴,只是安徽同一项目年度最高补贴100万元,青海则是不超过50万。
除此之外,内蒙、安徽、甘肃、广东、湖北、吉林、宁夏、青海、陕西、西藏、云南、广西等12个省将“光伏+储能”写入了“十四五”规划。这就意味着储能产业将在未来的发展中获得政府层面的大力扶持,前景十分值得期待。
在现有出台“新能源+储能”政策相关文件的省份中,湖南、内蒙古、山西、湖北、河北、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贵州、宁夏、山西大同市、青海、陕西、新疆阿克苏地区、海南、江西、广西、甘肃、山东等17省/市已经明确出配置储能的具体要求。
一般而言,新能源配置储能的比例大概在10%——20%,陕西榆林较为突出,明确不低于20%。在业界看来,按照当前整县光伏试点、大型光伏电站基地推进的力度,储能的建设也将全面提速。未来,储能不再会被边缘化,而是与光伏、风电并列被上升国家发展任务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