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备储能技术,青岛抢抓“未来机遇”

发布日期:2021-12-27  来源:青岛日报  作者:中国风光储网--新闻中心

核心提示:储备储能技术,青岛抢抓“未来机遇”

12月19日,山东科技大学成立了全国高校二级学院中首个储能技术学院,该学院是以本科生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的应用研究型教学单位,将围绕储能技术、储能材料、碳储技术、储能系统智能运行技术等开展储能学科建设。
 
近年来,在青岛,高校院所布局能源技术攻关及人才培养的“大动作”频频启动。去年1月,依托青岛能源所,由山东省、中科院、青岛市三方共建的山东能源研究院正式启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新能源学院去年成立了储能科学与工程系,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于今年3月获批;今年11月底,青岛大学电动汽车智能化动力集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依托“氢能18吨物流车科技专项”,成立了燃料电池研究中心……
 
新能源产业,是面向未来的重点新兴产业之一。为更好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山东、青岛产业发展需要,驻青高校、科研院所主动作为、超前布局,成立科研团队、开展储能研究、培养储能人才,抢先一步抓住“未来机遇”。
 
政府、企业、学校三位一体,大力培养储能领域“高精尖缺”人才
 
去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制定印发了《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其中提到储能产业和储能技术是新能源发展的核心支撑。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在储能相关领域积累了大量基础性研究成果,在部分学科实现了原创性关键突破。但储能技术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领域,需要加快物理、化学、材料、能源动力、电力电气等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协同创新,高校现有人才培养体系尚待完善,相关学科专业尚待健全,特别是学科专业壁垒急需突破。
 
面对机遇与挑战,山科大依托学校现有相关学科专业以及山东省铝离子动力和储能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联合山东省能源局、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建立了储能技术学院。
 
学院实行开放办学,建立政府、企业、学校三位一体的协同支持机制。各方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教融合、治理结构等方面,探索创新、共建共管,形成高度融合、全面共建共享的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据山科大党委书记罗公利介绍,学院规划有储能科学与工程、碳储科学与工程等两个本科专业,未来将加快建设储能技术学科专业,带动相关学科转型升级,建立完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培养储能领域“高精尖缺”人才。据悉,明年学校两个储能相关本科专业将开始招生。
 
另外一所驻青高校——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作为传统的能源高校,也在积极发挥专业优势,抢占储能技术新赛道。学校新能源学院去年成立了储能科学与工程系,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于今年3月获批。据该校储能科学与工程系主任代鹏程介绍,该专业将实行本硕博一体化建设,本科明年正式招生,专业硕士、专业博士首批学生招生正在进行。同时,新能源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博士点、硕士点还设置了新能源存储与转化方向,去年已开始招生。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看似年轻的专业,此前已积累了诸多储能技术成果,承担的国家及省市级各类储能技术项目达80余项。专业现拥有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泰山学者2人在内的教师队伍15人,搭建起了新能源存储与转化团队、氢能与燃料电池团队、富碳材料及能源应用团队等3个科研团队。
 
抢抓万亿级储能产业机遇,要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世界范围内,主要发达国家正加快发展储能产业,大力规划建设储能项目,加强储能产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储备,抢占能源战略制高点。
 
抢抓万亿级储能产业发展机遇,核心技术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青岛已经行动起来,在青科研院所、高校已做了布局,并取得了诸多成果。
 
在青岛,中科院青岛能源所可以说是布局储能技术研究的典型代表。青岛能源所固态能源系统技术中心负责人、研究员崔光磊自2009年组建团队以来,深耕聚合物电解质关键材料十余年,解决了困扰固态锂电池发展的“关键材料”和“固/固界面”两大瓶颈问题,其研发的固态锂离子电池产品成功攻克全海深长续航动力电源系统核心技术,实现了全海深示范应用。近来,该中心又在新型二次锌电池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基本形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锌电池核心技术。
 
依托青岛能源所建设、总投资30亿元的山东能源研究院正在稳步推进中。该研究院将建设由院士领衔的5大功能实验室和10大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并与企业和地方政府共建10个中试与产业化示范基地,围绕能源发展重大战略需求,突破科研前沿难题和核心关键技术。据研究院副院长彭辉介绍,目前研究院已启动能源领域的7项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及示范工程,覆盖生物天然气、固态锂电池、秸秆制糖技术等多个前沿技术需求点;引进两项重大能源项目实现落地,达产后共可实现年均销售收入超37亿元。
 
青岛大学于2005年成立了动力集成及储能系统工程技术中心,历经多年发展于2017年升级成为“电动汽车智能化动力集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多年来,工程研究中心在动力电池开发及设计、动力源智能集成及管理技术、智能充电技术、动力传动系统智能控制及设计优化技术、燃料电池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主持或承担国家科技项目有近30项,其中参与的“新能源汽车高性能动力电池研发与应用”项目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心最初侧重动力电池也就是锂电池的研究,很多成果已实现产业化应用,今年中心开始了钠离子电池的研究。”中心副主任戴作强介绍。11月底,中心与海卓动力(青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依托“氢能18吨物流车科技专项”,联合成立了青岛大学海卓科技燃料电池研究中心,从而将研究领域拓展到了氢能方向。
 
高校院所是技术创新的高地,是产业发展的“前端”,在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关键核心技术“发力”,青岛已经先行一步!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16055099号-94

风光储网 版权所有 © 2016-2018 咨询热线:021-6117 0511  邮箱:sina@heliexpo.cn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风光储网.本站网络实名:风光储网-最专业的风光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