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适性新型螯合剂开辟非锂储能电池研究新路径

发布日期:2021-12-06  来源:先进能源科技战略情报研究中心  作者:中国风光储网--新闻中心

核心提示:普适性新型螯合剂开辟非锂储能电池研究新路径
 探索新型低成本、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的非锂储能电池是电池领域的研究热点前沿。其中可充电镁(Mg)、钙(Ca)金属电池的双电子转移会带来更大的比容量,此外Mg和Ca金属均具有低还原电位,并减少了金属负极潜在的枝晶沉积等安全问题,被认为是锂离子电池良好的替代品。然而由于缓慢的电荷动力学过程和更强的静电相互作用,使得过电位增加、电解质分解以及二价金属离子不可逆嵌入正极材料等问题,限制了二价金属电池性能,上述问题亟需解决。
 
马里兰大学Chunsheng Wang教授课题组牵头的联合研究团队利用甲氧基乙胺螯合剂来调控二价金属离子的溶剂化结构,显著改善了离子的动力学过程,实现快速电荷转移,使得Mg2+、Ca2+能够快速在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中嵌入和脱嵌,实现了高度可逆的离子嵌入和脱嵌,增强了电池性能和循环稳定性,以Mg和Ca为负极的电池均获得了与锂电池相当的比能量密度,分别为412 Wh/kg和471Wh/kg可逆放电比容量。为开发设计高性能低成本的非锂可充电电池开辟了新技术路径。相关研究表明,以Mg、Ca为代表的二价金属电池广泛存在可逆性不佳和电荷转移动力学缓慢问题。为此研究人员在固态电池电解质中引入了甲氧基乙胺螯合剂[–(CH2OCH2CH2N)n–],以增强导电离子的去溶剂化作用,旨在改善上述不利问题。研究人员首先将甲氧基乙胺螯合剂电解质、Mg金属负极和氧化物层状正极组装成完整的电池器件,并开展了电化学性能测试。在2-3.3 V之间、0.5C倍率下(1C=200 mA/g),Mg金属电池获得了412 Wh/kg比容量,且可以稳定循环200余次,上述结果表明了电池具备良好的可逆性。为了探究电池性能改善的潜在机制,研究人员对电池进行了一系列的微观表征,实验显示螯合剂引入后,通过溶剂化鞘重组绕过了能量不利的去溶剂化过程,极大地促进了电解质膜界面电荷转移动力学,实现了Mg2+在层状氧化物电极中的快速嵌入和脱嵌,并抑制了正极和金属负极上的副反应,从而增强了电池性能和循环稳定性。而为了进一步探索该方法的普适性,研究人员又基于上述含有螯合剂的电解质制备了Ca金属电池,同样获得了优异电化学性能,可逆比容量达到了471 Wh/kg。表明了上述方法的确具备良好的普适性,可以应用于其他金属电池研究开发中。
 
                                                图1 引入螯合剂溶剂化鞘重组过程
 
该项研究通过在电解质中引入甲氧基乙胺螯合剂,实现了对二价金属离子溶剂化过程的优化调控,显著改善了电荷转移动力学并实现了离子在层状氧化物正极薄膜中可逆的嵌入和脱嵌,进而增强了镁、钙金属电池放电比容量和循环稳定性,且实验方法具备良好的普适性,为开发高性能低成本的非锂储能电池开辟了新技术路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

 
关键词: 储能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16055099号-94

风光储网 版权所有 © 2016-2018 咨询热线:021-6117 0511  邮箱:sina@heliexpo.cn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风光储网.本站网络实名:风光储网-最专业的风光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