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宁河谷风电场。记者 冷文浩 摄

成片的光伏。记者 冷文浩 摄
凉山,是我国清洁能源主要基地。境内江河纵横,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多条江河奔腾,孕育了溪洛渡、白鹤滩等世界级水电站。同时,凉山地域广阔,地势地貌多种多样,有宽广无边的高原,有连绵险峻的高山,有一望无垠的平原,也有蜿蜒的河谷……凉山地理位置的优势、地势地貌的多样性,让它同时也拥有了全国西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太阳能、风能资源。
相关资料显示,凉山州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风电技术可开发量约1500万千瓦,光电经济技术可开发量约500万千瓦。全州每年11月至次年5月属于较大风速时间,每年10月至次年5月太阳光照也最为集中,这样的风能、太阳能时间分布于水电资源的枯水期恰好互补,有利于实现“风光水电互补”一体化发展。
近年来,凉山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能源发展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建设全国重要清洁能源基地目标,将新能源产业确立为全州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以水电开发为龙头,统筹抓好风能、光伏等新能源开发,强化政策支持,加快推进项目建设,风电光伏产业发展取得初步成效。立足资源优势,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强力推进新能源开发,使我州“风光”新能源开发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随风而动的“凉山风车”一年产出62亿元
在凉山州17县(市)走上一圈,时常能在各国道省道看见运送风电塔筒、叶片的巨大车辆。
在过去的几年里,从安宁河畔的河谷到大雾弥漫的高山,各县(市)都树立起一根根高耸的风电,巨大的叶片随风而动,产生强大的电能,通过穿山越岭的高塔电线,点亮了大江南北千家万户的夜晚,也推动了凉山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为推动风电资源科学开发,近年来我州共安装测风塔297座,对风能资源分析统计,对测风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凉山州风力资源丰富,受西南季风影响明显。根据专业机构勘测,四川省初步估算风能作为资源的理论开发量约4850万千瓦,而凉山技术可开发就达1500万千瓦,是目前四川省风能资源开发的主战场之一。
“从地理上看,凉山州地区位于西风南支气流通道上,气流在通道上受地形抬升的影响,形成较大的风速。尤其是受垂直于气流通道的鲁南山脉抬升,在凉山州的会东、昭觉、布拖、喜德、金阳、美姑一带海拔较高的山地地区,形成丰富的风能资源。”凉山州发改委能源办主任段小军介绍,凉山是风电产业发展不可多得的宝地。
2015年《凉山州风电基地规划报告》得到了国家能源局正式批复,涉及凉山州17个县(市),共计规划场址125个,风电基地规划总规模为1048.6万千瓦。并要求在2015年底前建成120万千瓦,2020年底前建成568万千瓦。
凉山州风电开发进入了规范、快速发展的阶段。
截至2020年底,凉山州已核准风电项目66个,装机规模469.28万千瓦,其中已建规模317.75万千瓦,在建规模151.53万千瓦。
最新数据显示,凉山州风电目前累计总发电量196.4亿千瓦时,累计创造产值114亿元,累计向地方纳税6.72亿元。截至目前,装机产能每年产值高达62亿元。
“十四五”期间,凉山风电开发概算总投资约432亿元,投产风电项目68个。2021至2025年凉山州风电逐年投产总规模分别为130.9万千瓦、60.9万千瓦、102.6万千瓦、156.4万千瓦、145.5万千瓦,总规模为596.33万千瓦。到2025年,我州风电产业将达到1065万千瓦,初步估算年发电量达到309亿千瓦时,年产值达186亿,成为推进我州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同时,规划投产风电场每年可节约标煤333.66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874.19万吨、二氧化硫2.8万吨、烟尘1.7万吨、一氧化碳860.8吨,总悬浮微粒132.8吨,实现有较好的环保效益。
“天时地利人和”让凉山大地“种”出新能源
这几年,凉山的光伏产业的发展很快。
很多贫瘠的土地、缺水的土地、不适宜种植作物的土地,都被利用起来了。一块块黢黑的光伏板,代替了“生长不良”的农作物,让凉山成功实现了“地里种出新能源”。
这是因为凉山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极其丰富的太阳能光热资源。
“凉山州气候资源以充足的太阳辐射能量为优势,全州除黄茅埂以东地区外,多数地区光照充足,全年日照时数在1800至2600小时,在全球同纬度带均属高值区。”州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而另一方面,凉山州“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土地资源高于全国及全省的平均水平。两项优势的叠加,让凉山州发展光伏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光伏产业也是凉山在“脱贫攻坚”时代,一项重要的脱贫产业。
凉山光伏电站建设区域主要是高海拔山区,这些地区因土地贫瘠、水资源条件的缺乏及气候环境的恶劣不适宜发展农业。开发该区域的太阳能资源,能较好地把劣势转换为优势。
“很多群众的土地是无法种植作物的,发展光伏,彻底改变了土地收益为‘零’的状况。”盐源县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棉桠光伏电站所在地,原来就是寸草不生的喀斯特地貌,光伏电站建设后,当地群众共获得600万元租金,而群众在电站务工,更是解决了长久的工作收入问题。
“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条件,让凉山大地“种”出新能源,光伏产业在过去几年里得到了飞速发展。
截至目前,凉山州已并网光伏项目共计90万千瓦,年均发电14.85亿千瓦时,年产值11.88亿,同时还有光伏扶贫电站13.23万千瓦,已于2019年12月底全部建成并网发电,项目投产后保障了234个贫困村,6594户脱贫户的稳定收益。
随着近年来光伏发电技术的换挡升级,凉山光伏产业正面临着更加广阔的未来。
根据专业机构勘测,初步确定凉山光伏电基地总体规划规模为1501万千瓦,全部开发完成后,建成发电后年平均上网电量将达到197亿千瓦时。
“十四五”期间,凉山将打造西部、南部、东部、北部四个大光伏基地,涵盖全州十七县(市),规划总计61个地块,321个场址。实现“十四五”期间计划开发654万千瓦,其中2022年之前计划开发110万千瓦,2022至2025年共计划开发554万千瓦。
近年来,凉山的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在发展中“求变”,在探索中实现多元化发展。
在盐源县的棉桠光伏电站,将光伏和旅游相结合,让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和光伏风光“牵手”打造文旅小镇;德昌农光互补产业园电站、冕宁大田农光互补光伏电站等,将光伏和农业种植结合,利用光伏板下的土地,种植适宜生长的油牡丹等作物,取得了良好成效;盐源梅雨镇八家村光伏项目、西昌西溪乡兴国寺水库“渔光一体”光伏电站项目,将光伏与渔业相互,打造了上方光伏发电,下方鲤鱼跳跃的图景……
多元化复合发展,是新能源产业的未来。
当前,我州正推动推动水风光互补基地建设,积极探索“1+N”复合。
加强水风光一体化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基地建设。目前已启动与三峡集团合作开发金下风光水互补基地,前期工作正加快推进,一方面科学制定规模化“1+N”模式综合开发方案,通过引入光伏组件装备制造企业,风光储一体化开发,结合文旅、农牧等产业发展等方向,推动新能源多元化复合发展。
凉山,在探索和发展清洁新能源产业的路上,视线之处,皆是夺目的风光。
未来的凉山,“风光”无限。(记者 徐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