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合资放开限制,自主新能源车企或将遭遇重大危机

发布日期:2017-07-06

核心提示:6月28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正式发布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7年修订)》(以下简称《目录》)。目录透出最大的信息便是
         6月28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正式发布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7年修订)》(以下简称《目录》)。目录透出最大的信息便是“外商在华建立纯电动汽车整车产品合资企业将不受两家的限制。”
 
        当新能源合资不受限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否会如同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燃油车市场般,逐渐丧失品牌和市场,那么早起多年的自主品牌在合资新能源车进入中国前,还能做哪些努力?
 
        外资入华是否重现“合资潮”
 
        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新能源汽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据中汽协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51.7万辆和50.7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1.7%和53%。中国俨然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市场,也是吸引外资企业不断进入中国,推出新能源战略的原因之一。
 
        前有江淮大众的成功合作先例,后有“两家限制”的红线突破,正值高速发展的中国新能源车市,是否有更多外资车企寻求中国企业组建电动汽车合资公司?
        汽车行业资深评论师田永秋认为:“肯定会有外资车企寻求新发展,但如果已经有两家合资公司的外资车企,且两家合资企业能够解决其新能源汽车在华发展需求和目标,再寻找第三家企业合作的可能性很小。”
 
        另一位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钟师认为:“或因不能调整南北大众的新能源产品布局等特殊原因,才不得已与第三家车企另辟新能源汽车项目,而其他外商车企复制大众道路的可能性并不大。毕竟,在现有合资企业开展研发、生产、销售、营销等新项目是最有效率,也是最为经济的方案。”
 
        合资车型将批量入华
 
        截至目前,大众是唯一一家在中国与三家车企建立合资项目的外商汽车产业,所带来的影响绝非停留在打破“两家限制”的意义,这也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将进入新局面。
 
        根据大众最新产品规划,首款合资新能源车型将于明年发布,2020年以前,大众将基于现有的MQB平台向中国市场投放13款新能源汽车,且均为现有车型的新能源版本。而到2018年底,江淮大众工厂建成后,将实现年产10万辆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能力。
 
        当以大众为代表的财大气粗的老牌外资企业,真正向中国新能源车市发力时,才是自主品牌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在北汽新能源EU400上市时,北京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勇同样有此担忧。张勇认为:“无论新生的车企有多少,新车市场反馈如何,都是自家兄弟。但2018年后,尤其是2020年后,合资车型大量进入中国,才是自主产品所面临的巨大问题,甚至会重蹈燃油车命运的覆辙。”
 
        同样,田永秋也认同此观点:“在传统燃油车合资公司中,中方确实控制了销售层面,但真正市场认可的还是外资的产品技术以及品牌力,而这些都是自主品牌一向所缺乏的。”
 
        自主品牌需借时间差站稳脚
 
        目前,外资车企在华销售的新能源车型主要依靠进口的方式,合资车型并不多,或者在本轮市场竞争不占优势。在2020年合资大举进军之前,自主品牌还有时间差应对未来之变。
 
        田永秋认为:“当下,自主品牌要丰富产品阵营,占领更多的售价区间和细分市场。”无论销量是否理想,产品扩充迫在眉睫。同时,田永秋还指出,自主新能源车在性价比和续航里程上占优势。
 
        “尤其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领域,比亚迪已经把纯电续航里程延长至100公里,而合资的插电车型还停留在60公里,已经拉开了差距。”田永秋说道,“当然,中国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开放,也属于保护式开放。虽然市场开放,但会在政策上提高合资、外资车型的准入。就像对日韩电池在华政策逐渐放宽,允许合资建厂,但截止目前为止,还没有搭载韩系电池的车型进入目录。”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定会逐渐放开,外资车企在中国布局新能源战略也已成既定事实。此时,对于自主品牌而言,最重要的是抓紧时间做好新能源汽车技术与品牌的积累,减少对产业政策的依赖,充分发挥先发优势,借新能源汽车弯道超车,实现中国汽车强国之路。

 
关键词: 江淮大众
 
[ 行业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16055099号-94

风光储网 版权所有 © 2016-2018 咨询热线:021-6117 0511  邮箱:sina@heliexpo.cn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风光储网.本站网络实名:风光储网-最专业的风光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