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广东的新型储能建设正在提速。2023年以来,瑞浦兰钧、孚能科技、埃克森新能源等15个投资50亿元以上的新型储能重大项目加快建设。
广东野心勃勃,锚定2027年新型储能产业营收1万亿元总目标。2024年该产业将迎来怎样的发展机遇?1月7日-8日,超过200位新型储能企业高管相聚广州,参加由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能源研究会指导,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政府等单位联合主办的2024中国储能CEO大会暨第八届国际储能创新大赛预选赛,论道新型储能产业的发展。
政策“东风”劲吹
过去几年,新型储能作为新能源发展的关键要素备受关注,各地相关政策持续加码,让储能产业发展迎来强劲的“东风”。
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全国层面强调规划的引领作用,加快完善政策体系。
随后全国各地也迎来储能政策爆发期。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副秘书长、副研究员岳芬在储能CEO大会上发布的《储能产业年度回顾及趋势展望》显示,2023年,全国共有647项储能相关政策发布,其中国家层面政策60项,这些政策为万亿级新型储能产业的发展按下了“加速键”。
在《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上,广东提出锚定2027年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万亿元总目标。据不完全统计,广东省在2023年全年共发布储能相关政策108项。数据显示,2022年广东成立的储能相关企业4044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创新创业热情高涨。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郭跃华现场介绍,广东通过省级层面在储能产品、储能电站规划、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等方面出台多项配套支持政策,广州、深圳等12个地级以上市出台配套文件,全省形成“1+N+N”政策体系。
此外,广东成立了由省领导亲自挂帅的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高位推动产业发展。
政策“东风”吹暖了产业前景,让不少企业感受到满满的发展活力。成立于2001年的广州鹏辉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鹏辉能源”),是国内最早涉足储能电池的企业之一,也较早享受到了政策红利。
鹏辉能源储能与动力电池研究院产品总监闫龙龙表示,受益于政府的良好政策,公司可以较为顺利地与头部企业、政府项目进行合作,同时也带来了效益的提升,目前鹏辉能源储能电池的海内外出货量稳步增长。
政策支持是储能行业发展的强大后盾,政策的节奏和力度往往意味着产业的成熟程度。随着新型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的作用逐步显现、应用场景逐步增加,中国工程院院士饶宏建议,要立足实际需求,各地能从规划、全局优化、合理布局和有序建设等方面出台更多更好的政策,来推动储能产业健康发展和规模化应用。
上下游就在身边
新型储能产业快速发展的直接驱动力,还在于上下游产业链的完备。
广东提出将新型储能产业打造成为“制造业当家”战略性支柱产业,其“底气”主要依赖于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的沉淀,许多储能企业都是从消费电子领域转型而来。
同时,广东还拥有比亚迪、亿纬锂能、鹏辉能源等行业内知名的储能电池供应商以及上游配套的零部件供应商。
储能产业逐步实现“上下游就在身边”的产业生态链。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表示,广东省拥有良好的储能产业基础,已经建立起覆盖储能电池材料制备、电芯和电池封装、储能变流器、储能系统集成和电池回收利用的储能全产业链。
完整的产业链条让新型储能产业规模得以快速扩张。数据显示,2023年1-9月,广东储能产业营收已突破2890亿元,同比增长7.3%。
郭跃华介绍,广东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呈现蓬勃发展态势,2023年新型储能新增装机89万千瓦,累计装机规模达160万千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出口快速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新型储能产业的健康发展还离不开强有力的金融产业的支持。2022年全国新型储能行业融资交易249笔,融资规模为494亿元。广东2022年融资数量为67笔,约占全国27%,融资金额达到135亿元,同样约占全国27%。
抓住科技创新“牛鼻子”
在全球能源转型升级,新型储能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就能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广东正加快新型储能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
一方面,突出龙头引领,突破共性关键技术难题。2023年年末,广东新型储能领域唯一一个国家创新中心——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储能中心”)正式落户广州白云区。广东新型储能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席总裁陈建福接受南方网、粤学习记者采访时表示,储能中心的建设目的就是汇聚产业方面的优秀资源,解决行业面临的共性关键技术难题,打造一个开放共享的创新平台。
据悉,储能中心由新型储能产业应用侧龙头企业南方电网牵头,联合国家能源集团、南网储能、亿纬锂能等13家新型储能材料、芯片、电池、系统集成、投资运营等上下游龙头企业,围绕开展产业前沿及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等八大任务开展建设运营。
另一方面,借助国家实验室,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无缝衔接。2021年1月,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发起成立能源材料与器件创新工场(下称“创新工场”),在实验室能源材料领域相关团队和公共技术平台的支持下,为新能源行业提供技术服务。
两年多来,创新工场已汇聚了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近20家理事单位,部分企业还来到松山湖设立研发中心,新带动了200多名工程师入驻松山湖,开放的研发资源让科技成果转化无缝衔接。
关键技术的不断突破和装备陆续研发,有助于提升生产效率和企业竞争力,也有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此,陈建福也提到,新型储能产业开展多方向储能技术攻关将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