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互联网巨头腾讯强势入股特斯拉的消息,再度将新能源汽车引入人们的视线。与此同时,各大主流厂商也纷纷表示,全力参与新能源汽车运动。奔驰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在2016年9月宣布,戴姆勒计划于2018年到2024年间,在中国推出至少6款电动轿车,并且推出了新能源乘用车副品牌,Denza (腾势)。2016年11月,大众也公布了2025战略,新战略包括将大规模投资电动车,希望到2025年电动车年销量达到100万辆,成为全球电动车市场的领导者。宝马官方也在今年3月对外公布其2017年将有40款新车上市,新能源车成为其未来10年的核心研发车型,预计到2025年宝马新能源车销量占比将达到25%,这些迹象都宣告着新能源汽车在未来将大有可为,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国家鼓励与政策支持
为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我国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包括建立完善了从顶层设计到落地推进的政策体系和补贴制度等,鼓励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中国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位居世界第一,归根结底最大的驱动力也是在于政策体系及相关支持。
指导目标
2012年6月,国务院印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汽车需求量仍将保持增长势头,由此带来的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问题将更加突出。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既是有效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推动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也是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规划中提出了五个主要目标。
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车用氢能源产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燃料经济性显著改善。到2015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6.9升/百公里,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降至5.9升/百公里以下。到2020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5.0升/百公里,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降至4.5升/百公里以下;商用车新车燃料消耗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技术水平大幅提高。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关键零部件技术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掌握混合动力、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汽车电子和轻量化材料等汽车节能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企业。
配套能力明显增强。关键零部件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充电设施建设与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相适应,满足重点区域内或城际间新能源汽车运行需要。
管理制度较为完善。建立起有效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企业和产品相关管理制度,构建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及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完善扶持政策,形成比较完备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体系。
不限行、不限购
2015年3月, 交通部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在交通运输行业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完善新能源汽车运营政策。城市公交车、出租汽车运营权优先授予新能源汽车,并向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程度高的交通运输企业倾斜或成立专门的新能源汽车运输企业;争取当地人民政府支持,对新能源汽车不限行、不限购,对新能源出租汽车的运营权指标适当放宽。
基础设施建设
2015年11月,发改委发布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智能(2015~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全国将新增集中式充换电站1.2万座,分散式充电桩480万个,以满足全国5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优先建设公交、出租及环卫与物流等公共服务领域充电基础设施,新增超过 3850 座公交车充换电站、2500座出租车充换电站、2450座环卫物流等专用车充电站;积极推进公务与私人乘用车用户结合居民区与单位停车位配建充电桩,新增超过 430 万个用户专用充电桩,以满足基本充电需求;鼓励有条件的设施对社会公众开放;合理布局社会停车场所公共充电基础设施,按照适度超前原则,新增超过2400座城市公共充电站与50万个分散式公共充电桩,以满足临时补电需要;结合骨干高速公路网,建设“四纵四横”的城际快充网络, 新增超过800座城际快充站,以满足城际出行需要。
政策补贴
2016年4月,为保持政策连续性,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发展,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将在2016~2020年继续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政策。规定2016年新能源汽车各车型推广应用补助标准,并确定2017年至2020年的补贴退坡幅度为每两年下降20%。
市场需求增长与问题分析
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和需求推动着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不断升温。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有突破性进展,产量和销量分布同比增长384%和343%。其中乘用车车型产量和销量分别占全年的54%和63%。2016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再创新高,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在个人消费领域已经打开了市场。根据艾瑞市场咨询的调研显示,由于政策利好、技术及环保意识提升,用户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逐年提高。
消费者从最初对新能源汽车的不了解到如今购买意愿大幅提升,其中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但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免限行、中签率高等“特殊待遇”逐渐显现,小区可以安装充电桩以及消费者对用车需求的准确定位,最终促使消费者选择了新能源汽车。除了对宏观政策因素的考量,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自身的产品品质显得更加重视。
尽管如此,相对于庞大的燃油车市场而言,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需求提升还远远不够。在出口方面,目前中国虽然是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区域市场,但是出口占比非常小,主要出口巴士等公共交通车辆。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从全球来看,整体电动汽车市场并不大;另一方面,欧洲、美国和日本等极力推动电动汽车发展的国家和地区,对车辆安全、质量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较高。相比而言,国内汽车品牌在此方面还要多加努力。在内销方面,新能源汽车还面临着很多问题,让国内消费者顾虑重重。
充电设施不足
充电难是电动汽车老生常谈的问题。充电难首先是没地方充电,在北京,虽然已建成了1500余个社会公用充电桩,但相比巨大的潜在需求依旧稀少。第二是充电速度太慢,比如特斯拉的超级充电桩,最快也要半个小时;比如国家电网的高压快速充电桩,少则1个小时;而国内大多数电动汽车家用充电装置的平均水平则是4至5个小时。
对于充电桩布局和充电时间的问题,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就认为,考虑到通勤高峰期时间紧张,即使在上班地点10分钟步行范围就有一个公用充电桩,都有可能让人觉得不方便,用户多了以后可能会出现排队的情况。此外,由于电动汽车厂家的电池规格、充电电压和电流各不相同,充电设备五花八门,一些电动车用户还会遇到了与公共充电桩的匹配问题。
环保隐患
从环保的角度上看,电动汽车最大的优势在于零排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不会产生间接污染。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接近70%的电力来自于燃煤火力发电,超过20%来自于水力发电,核电、风电、气电等合计占比约10%左右。而在美国,气电的占比超过40%,燃煤火力发电不到30%,其余则为核电、风电、水电等清洁能源。尽管我国正在全力推动清洁能源的建设,但经济高速增长对能源的巨大需求使得相对廉价的化石能源发电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将占据主流。根据国家能源局2014年6月发布的中国电力发展规划,即便到了2020年,非化石能源比重在理想的情况下也只能达到15%。如果没有清洁的电力能源,发展电动汽车的意义值得思考。
技术成熟度不高
抛开汽车外观及车身内部的美观度和舒适度不谈,新能源汽车或者说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在于动力电池、驱动电机与电控系统。但在这些领域,目前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厂商的技术尚不成熟,技术研发力度还需提升。此外,在车辆的动力总成上,我国还需要在核心技术有所突破,目前国内汽车厂商大多通过与海外公司合作、采用共享知识产权的方式研发自己的车型。
此外,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挑战还包括:产品设计不成熟(电池性能和电池管理)、使用安全的疑问(充电安全、产品安全和人员安全)、车用动力电池综合性能不强等问题,如何达到相关标准认证也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关键。
政策调整促发展
通过以上问题分析不难看出,现有的补贴政策让很多地方政府对本地车企给予保护和扶持,极大地限制了新能源车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也让很多地方车企躺在政策的温床中裹步不前,忽略真正技术上的研发与攻关。为了治理这一系列的乱象,国家出台了对地方补贴的限制。
按照最新补贴政策,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高达20%,加之出台了地方补贴不得超过中央补贴50%的新规,使得2017年,购买一辆纯电动小客车比2016年平均少拿到补贴4.4万元(续驶里程超过250公里),这对于过度依赖补贴推动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无异于当头一棒。降低并最终取消补贴有利于引入市场竞争,优胜劣汰,让企业专注于技术提高并降低价格,最终更有效的与国际车企进行竞争。
作为中国汽车产业追赶世界汽车产业的一个最好的机会,我国并未放弃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培育,在降低补贴的前提下,通过对新能源车发放专用号牌的布局,对未来将补贴转移到其他优惠政策埋下伏笔,这样不仅能真正的对新能源车形成政策利好,最大幅度避免骗补,也能有效的推广新能源汽车,让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真正实现良性发展。
总而言之,新能源汽车是一个比较新的产品,车企和市场都是在不断摸索中过河。在这过程中,TüV莱茵专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电动汽车质量安全。
一是改善研发和生产流程,以提高产品设计及量产质量。引入功能性安全设计方法进行产品设计,为电动汽车制造企业的研发及生产过程进行评估,定点薄弱项,为相关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能力提升培训,并在研发过程中结合汽车电子开发规范及功能安全设计要求帮助企业规范设计流程、验证产品的设计安全、确保生产质量。
二是参照国际标准为动力电池进行安全测试评估。汽车电子及动力电池实验室可以帮助厂家根据严格的测试标准进行产品可靠性、安全性的验证。
三是实施充电安装规范及安全服务供应商管理。针对电动汽车充电桩安装不规范可能带来的问题,进行充电桩安装人员的能力认证以及安装服务商的运营认证,结合充电桩的现场安装检查可以最大程度的保障电动汽车充电安全。
四是实施新能源汽车从业人员安全规范培训,保证施工人员安全。可结合国外标准为国内电动汽车研发、测试、生产和维修人员的电气安全规范操作设计培训课程,防止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遭遇触电危害,降低电动汽车企业的运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