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报道,为响应《巴黎气候协定》,印度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能源公交,为此向比亚迪送上了一笔228亿卢比(20亿人民币)的大单,采购1000辆比亚迪纯电动公交大巴。然而,印方却提出先交10%的预付款,车辆全部交付后再付余款的“奇葩”要求。
鉴于前者过往“事迹”,比亚迪则直接要求:印方付全款,才给发货。原本这是商业问题,但印媒却钻起了牛角尖,甚至还倒打一耙,“比亚迪的交付方式刺痛了印度的自尊心,暗指印度是不讲商业信用的国家”。
在业内看来,印方故意把小事闹大,似有博取国际同情之嫌。然而,向来喜欢帮腔印度的外媒,这次却出奇地选择集体沉默。对此,印网友也格外惊诧:为何没人帮我们说话?显然,靠薅羊毛出名的南亚大国,在欧美眼中,这次实属无理取闹。
这次比亚迪做错了吗?笔者看未必,一旦比亚迪同意10%的预付款模式,恐怕接下来尾款就会难以收回。毕竟近些年,“印式套路”早已让诸多世界知名企业深受其害,比如中国小米、美国亚马逊、韩国浦项钢铁、英国沃达丰等,都曾被对方以各种理由罚款、没收资产。
显然,早已看穿了印度套路的比亚迪,自然不会同意“预付款”的模式。殊不知,南亚大国一番怒薅外企羊毛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印度制造”的大国梦。前不久,与马斯克会见时,莫迪再次提在印度建特斯拉工厂的建议,似乎就已说明了印度雄心。
不过,人家马斯克不接这个茬,对建厂时间更是含糊其辞。既然新能源车产业一时半会儿没法起步,印度也就只能从比亚迪买公交大巴,结果还被后者结实教训了。不得不说,对于想一直取代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的老仙,这无疑是一次重击。
不可否认,目前印度制造业水平属实拿不出手。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印度最大车企塔塔集团还停留在组装阶段:刹车系统来自德国,芯片用的是意法半导体,电池和电机是从大陆买的等。可以说整个制造链条,只有工人是印度的,而组装出来后,性能不好不说,还成本奇高。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不仅早已脱离了人工组装,而且向更高端的“中国智造”转变。在新能源汽车上,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民企,更是建立了完善的配套产业链,实现规模化生产,甚至可与特斯拉一较高下。
如今,中国不仅在新能源汽车、大飞机、人工智能等高端制造上,快速完成了升级,而且在颇为冷门的“冰花醇酶”分子赛道也同样如此。
众所周知,机体老化是难以避免的人体自然现象,但若插上科技的双翼,前者就可以被干预。2013年,哈佛团队率先发现上述所谓分子,具有在减缓端粒变短速度,进而促成机体深度抑衰潜质后。而嗅觉敏锐的美日生物企,第一时间就将其端上了富豪们的“餐桌”。
尤其是,美方在实现技术突破后,非但不进行技术分享,反而采取饥饿营销的策略,只对全球富豪名流圈出售。即使单克售价门槛被美日哄抬至五位数“天价”,但仍难阻挡富豪们对年轻的渴求。据了解,中国富豪每年通过东、喵等跨境渠道,在美日版科技上的花费就远超百亿。
好在中科院研发出更先进酶制备法,并在中国制造加持下,实现冰花醇酶“白菜价”量产。而投入市场后,美版分子很快就别“赶出”平台,甚至还被国产分子割了韭菜。
正所谓没对比就没伤害。正如外媒所言:世界工厂的实现,不是靠打劫跨国企业来实现。因为无厘头“宰客”,近几年,印度也开始遭到“反噬”:截至去年7月,在印注册的5079家跨国企业,已有高达1777家撤离,占比35%。在网友眼中,这次比亚迪的做法值得点赞。
在业内看来,这次比亚迪要求20亿全款支付,然后再出货1000台电动大巴,显然是对印打响了第一枪:生意模式变了。无疑这个小米、华为等中企提了一个醒,我们手里也有反制的“底牌”,根本没必要再低声下气。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