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风为电 开启海上风电“大”时代

发布日期:2023-07-10

核心提示:主钩停,大臂停,吊机回转向左对讲机传出的声声指令裹着海风,回荡在白鹤滩号上空,重达54吨的风机叶片上,176颗螺栓分毫不差同
“主钩停,大臂停,吊机回转向左……”对讲机传出的声声指令裹着海风,回荡在“白鹤滩”号上空,重达54吨的风机叶片上,176颗螺栓分毫不差同时插入轮毂孔位,对位精度达到毫米级……6月28日,福建海上风电场,由三峡集团等单位联合研制的全球首台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成功吊装。
 
“白鹤滩”号吊机长万汉平松开手中的操作杆,脸上露出一丝微笑,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参与大国重器的建设了。5年前,万汉平完成了他职业生涯中的首个得意之作——港珠澳大桥建设。看着眼前一台台高耸的白色风机,他长舒了一口气,缓缓说道:“我开吊机已经二十多年了,之前的港珠澳大桥的吊装还令我记忆犹新,现在又参与了16兆瓦风机吊装,由衷感到自豪。”
 
万汉平的确有理由自豪,他操作的“白鹤滩”号是全球首艘新一代2000吨级海上风电安装平台,同时也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海上风电安装平台;他所吊起的16兆瓦风机,则是全球已建成的单机容量最大风电机组。如今,“全球首艘”遇上了“全球之最”,两个“大国重器”在万汉平手中完成精准对接。
 
“头雁”效应引领产业生态
 
江苏连云港大浦工业园区内,一支支百米长的“庞然大物”整齐码放,等待奔赴深蓝。中复连众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经理薄杉杉指着它们说:“我们现在生产一只叶片只需要十来天的时间,可在十几年前,我们连一支大风机机组叶片都造不出来,全得指望进口。”
 
2008年,由三峡上海院勘测设计的亚洲首个海上风电场——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项目正式开工,自此拉开了我国发展海上风电产业的序幕,仅用了4年左右的时间,我国便已实现叶片生产技术自主可控。16兆瓦风机所使用的123米超长叶片,由我国自主研发制造,拥有100%自主知识产权,代表了全球风电装备的最新技术水准。
 
连云港中复连众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叶片生产厂
 
如今,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巍然矗立在海面之上,三只123米长的叶片在空中舒展,等待着拥抱海风,化风为电。“现在我们生产的叶片已经出口到了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近十个国家。”薄杉杉说。
 
16兆瓦风机的诞生极大推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促进与之相配套的工艺、技术、材料的进步。“如果没有16兆瓦风机,我们就不会去研发生产123米超长叶片。光我们一家叶片厂,就涉及到上百家材料供应商,可以说16兆瓦风机带动了我们上游全产业链的发展。”薄杉杉介绍道。
 
有需求,就有动力。由16兆瓦风机催生的国产技术突破,还体现在轴承上。
 
16兆瓦机组所使用的主轴轴承直径可达12米以上,这种重载大尺寸轴承,被行业评价为“我国风电轴承发展的里程碑”。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董汉杰表示,16兆瓦海上风机主轴轴承解决了大尺寸轴承钢材纯净度、偏析等系列问题,大大提升了我国高端轴承设计、制造、检测等技术水平。
 
海上风电是典型的链条式产业——上游涉及叶片、轴承等关键零部件制造,中游为整机与基础施工,下游则是风电场运维。一定程度上说,一国的海上风电产业发展水平,折射的是该国的海洋工程技术进步和海洋经济发展能力。
 
“我们始终践行‘海上风电引领者’战略,坚持海上风电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坚定不移推动海上风电关键技术突破创新,当好海上风电产业链‘链长’。”三峡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雷鸣山说,“三峡集团作为‘头雁企业’,就是要不断激活产业链‘雁阵效应’,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这是中央企业的责任所在、使命使然。”
 
截至2022年底,三峡集团新能源装机容量近3200万千瓦,其中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近500万千瓦,居中国第一,全球第二。
 
海上“穿针引线”稳如磐石
 
高耸的武夷山脉与台湾山脉,犹如小巷弄旁的两面高墙,使得台湾海峡海风劲掠。这里常年风高浪急、海况恶劣,施工作业本就困难重重,再加上16兆瓦风机叶片的叶根直径超过5米,均布176颗螺栓,在进行吊装时需要在百米高空将这176颗螺栓同时与轮毂精准对接。整个吊装作业就如同在海上进行“穿针引线”,这对海上施工的条件和装备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随着我国海上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海上风电机组的单机容量不断增大,海上风电项目持续向深远海迈进,风机基础施工和设备安装难度急剧增加,与之匹配的大型施工船机设备资源紧缺,是很长一段时间内制约海上风电工程建设的瓶颈之一。
 
如何在深远海安全高效地进行风电基础施工和风机设备安装,成为我国海上风电高质量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为开发深远海海上风电、攻克深远海施工难关,推动海上风电开发空间实现倍数级增长,三峡集团决定自主打造海上风电施工装备。
 
时间回到三年前,三峡物资招标公司副总经理蔡肇斌接到了一个让他既兴奋又发愁的任务——用最快速度拿出海上风电关键施工船机筹划方案。“海上风电施工船是我们之前从未涉足过的领域,专业人才也非常紧缺。”蔡肇斌回忆道,“但就算困难再多,我们也要搞下去!”
 
项目按照“立足国产、技术成熟、提高效率、经济可行”的原则正式开展。为保障“白鹤滩”号顺利建成,三峡物资招标公司市场发展部经理胡江波带领项目团队走遍了中国一万八千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同国内数十家船舶设计、建造、关键设备厂家,开展了数十场调研交流。
 
“白鹤滩”号从正式开工到最终建成,仅用了一年零两个月,成为全球首艘第四代2000吨级海上风电安装平台。
 
“白鹤滩”号
 
白鹤起舞向深蓝!“白鹤滩”号于今年2月初在广东阳江完成首秀,充分验证了自己的作业能力。
 
为了顺利完成此次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首次吊装,“白鹤滩”号从广东航行560海里来到福建海上风电场。“稳是在百米高空进行吊装作业的关键,任何一丝晃动对于吊装作业来说都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影响,‘白鹤滩’号拥有四条120米三角桁架式桩腿,能够缓慢插入海底,穿过淤泥直达粉土层,牢牢站立在海上作业点,此后通过马达将平台升至海面上方,使船体完全脱离水面,不受海浪影响,在施工时‘稳如磐石’。”三峡物资招标公司“白鹤滩”号技术负责人王怀刚说。
 
“白鹤滩”号牢牢“站立”在海上作业点
 
不仅如此,“白鹤滩”号4200平方米的甲板面积,足有10个篮球场大,为安装作业提供了宽敞的空间,加之其配有的2000吨级起重机,可满足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吊装作业要求。“‘白鹤滩’号是目前国内首屈一指的海上风电安装平台,其强大综合作业能力给了我们充足的信心,此次吊装也证明了以‘白鹤滩’号的能力进行16兆瓦风机吊装工作还是游刃有余的。”三峡物资招标公司“白鹤滩”号总协调冯伟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白鹤滩”号实现了我国海上风电施工装备的跨越式发展,促进了大型海上风电施工装备制造技术升级,为我国海上风电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向近海深水区及深远海迈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白鹤滩”号正在进行吊装作业

 
 
[ 行业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16055099号-94

风光储网 版权所有 © 2016-2018 咨询热线:021-6117 0511  邮箱:sina@heliexpo.cn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风光储网.本站网络实名:风光储网-最专业的风光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