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逻辑:
储能产业应用场景丰富,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储能是指将电能通过物理或者化学的手段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存储起来,在需要的时候将能量转化为电能释放出来,类似于一个大型“充电宝”。近年来,以光伏和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展迅速。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2021年,我国风电与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双双突破3亿千瓦大关,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对全国电力供应的贡献不断提升。随着风光大规模接入电网,在改善电源结构的同时,波动性和间歇性的缺陷给电网带来影响,电网的调峰、弃风弃光压力较大。
在此背景下,各地政府均对可再生能源配储能提出了明确要求。根据全国信息平台统计的信息,内蒙古要求光伏电站储能容量不低于5%、储能时长在1小时以上;湖北要求风储项目配备的储能容量不得低于风电项目配置容量的10%,且必须与风电项目同时建成投产;山东明确储能配置规模按项目装机规模20%考虑,储能时间2小时,与项目本体同步分期建设。未来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于储能需求将逐步加大。
另外,在一些类似于电镀、地铁等高集中的用电大户,配置储能系统能够使企业利用低谷期低电价的“谷电”对储能系统进行充电,然后在用电高峰时段将储能系统中的电能应用于工厂或企业部门的生产、运营中,不仅可大大减轻电网负担,还可以有效降低运营成本。
此外,针对在楼宇或工厂内存在的间歇性停电突发状况,通过配置一定量的锂电池储能系统作为应急后备电源可有效解决间歇性停电问题。随着全球范围内5G时代的开始,基站迎来大范围铺设和应用,通信基站对于储能需求也在增加。通信电源系统是通信系统的心脏,通信电源是整个通信网络的关键基础设施。5G基站耗能相对较高,储能安装需求提升。
受益于不同应用场景对于储能的快速增长,储能装机量呈现高速增长。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保守场景预计,2026年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到48.5GW,2022-2026年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为53.3%,市场将呈现稳步、快速增长的趋势。
双碳战略明确支撑储能发展,国家和地方出台多项政策
储能产业是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和推手,加快储能产业的发展,对推动经济发展和建设健康的能源产出与消费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政府部门从2018年开始就通过制定出台多种政策来规范和推动储能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包括制定行动计划指南、探讨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交易等政策。尤其是2022年发布具有重要意义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标准体系成熟健全。
2022年8月,为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署,做好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科技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方案中提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支撑技术”中提到了储能技术,提出要研发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液态和固态锂离子电池储能、钠离子电池储能、液流电池储能等高效储能技术;研发梯级电站大型储能等新型储能应用技术以及相关储能安全技术。
地方政府对于储能产业也非常重视,各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本地储能产业发展。2021年至今,全国共有24个省区发布了能源配储能政策,其中,不少地方对分布式光伏配套建设储能都提出了明确要求。例如,山东省是国内首个出台电力现货市场储能支持政策的省份,政策中明确新型储能示范项目进入电力现货市场后,充电时为市场用户,从电力现货市场直接购电;放电时为发电企业,在现货市场直接售电。
一季度国内储能招标同比高增,全年高速增长有望持续
公开信息统计,2023年一季度国内储能招标总功率5.18GW,同比增长240%,总容量11.70GWh,同比增长162%。2022年光伏硅料价格持续处于高位,产业链上下游博弈严重,压制了国内光伏大型地面电站的装机需求,2023年光伏产业链价格预期逐步趋稳,我们预计后续国内大型地面电站装机将进一步加速,同时风电在前期充足招标项目的支撑下全年有望大幅回升。
随着今年风光电站的建设提速,强制配储要求将催化国内储能需求持续高速增长。此外,随着近期锂电池价格的加速下行,储能的成本及经济性有望明显改善,同样将充分刺激大储终端需求快速启动。招标结构变化较大,大型独立储能项目占比显著提高。根据招标公开信息统计,从项目规模上来看,202301储能招标规模中大型电站(总功率>100MW)占比约为87%,对比去年同期仅为43%;从应用场景来看,独立储能招标占比约为62%,去年同期仅为37%,新能源配储占比约为38%,而去年同期高达56%。储能招标结构的变化充分印证了独立储能凭借更为合理的商业模式以及更为丰富的收益来源正越来越成为国内储能的主要形式。
当前,抽水蓄能做为目前装机规模最高的储能方式,其市占率逐步走低。以锂电池、液流电池等为代表的新型储能方式装机规模和占比快速提升。未来随着技术发展和成本降低,锂离子电池仍然会进一步提升装机规模,对于磷酸铁锂电池和材料的需求有望增加。液流电池在长时储能方面具备优势,钠离子电池则在成本和资源端具有优势,未来有望获得规模化应用,相关个股可保持适当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