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一年,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的出炉以及第八张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批准,使得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都在犹豫观望和激流勇进的矛盾中摇摆,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同样,在过去的一年里,低速电动车市场也弥漫了矛盾的氛围。
深陷高速增长和政策紧箍咒矛盾
从2012年开始,低速电动汽车市场就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价格低廉、操作简便的低速电动车已经成为了三四线城市市民热衷的代步工具。有报道称,2016年中国低速电动车销量突破100万辆,并且整个低速电动车市场总产销规模也突破了400万辆。
然而,与低速电动车市场高速增长相对立的现实情况却是国标的“无常反复”。
2016年10月,先是低速电动车“升级一批、规范一批、淘汰一批”的工作思路获得国务院批复,业内欢呼低速电动车的春天即将到来。然而,到了12月22日,山东德州试点的低速电动车被定性为“违法”,再到12月27日,低速电动车被定性为“电动汽车”。
虽然在字面上仅是多了个“汽”字的一字之差而已,然而现实意义却相去甚远,低速电动车面临着“要么升级、要么淘汰”的严峻选择。这一字之差也震荡了整个低速电动车行业,焦虑和悲观的情绪开始蔓延。
长久以来,低速电动车就一直饱受争议。到底该不该发展、四轮低速电动车是否合法等问题不绝于耳。
低速电动车的车辆类别划分
如果将低速电动车定义为“汽车”,这无疑是给了“三个一批”当头一棒。那么,低速电动车到底属于哪个类别呢?
低速电动车的兴起源自于人们对汽车之外的新型出行工具的需求,年收入在3万到8万的群体,基于用途、价格等诸多因素的考量,用低速电动车实现了安全舒适的居家短途出行需求,从这个角度来说低速电动车为原来使用电动自行车、摩托车出行的人带来社会阶层幸福感的有效提升。
上海机动车检测中心副总工程师 缪文泉对此表示“低速电动车是自行车、摩托车用户的升级需求,而不是乘用车的降级版,包括汽车界也不太希望这是乘用车的降级版。如果说是乘用车的降级版,竞争中会形成零和的局面,也有可能冲垮我国电动汽车十年累积起来的框架,给它牌照和碳指标吗?会诱发逆向淘汰的局面,站在摩托车角度来看,低速电动车比广泛使用的三轮摩托车安全舒适得多,在中国,四轮低速电动车整体的技术水平,不会比欧洲同类的车差,这是很明确的。”
缪文泉认为,从管理和使用的角度来看,如果目前汽车、摩托车、农用车之外再划分一个车辆类别,就得考虑是否会突破《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大框架,而且还会涉及到新的车辆管理、驾驶员职责、保险、车辆年检等车辆管理体系要重新构架,甚至可能涉及到《道路交通安全法》里车辆分类的描述。而归类为摩托车却能够无缝地融入现有的社会运行体系。
不过,亦有专家指出,“没有四轮的摩托车”。
标准制定不能站在利益集团立场
低速电动车新国标中,最为严苛的标准来自于对电池的要求。新国标要求低速电动车整车质量不超过800Kg,这就意味着目前采用铅酸电池的低速电动车必须采用质量更轻的锂电池。然而,锂电池的成本却将使低速电动车毫无价格优势,生存空间将被挤压。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裕生认为“排斥铅酸电池是釜底抽薪的狠招”,排斥铅酸电池是否是变着法继续打压低速电动车?中国的低速电动车标准不应该限制铅酸电池,应该让市场当裁判员。
其实,对于铅酸电池的使用,不仅仅是在中国,全球范围内都有广泛使用,观光车、物流车、电动自行车等等车辆都搭载了铅酸电池。
“全国现在已经有3亿辆燃油车就有3亿多块铅酸电池,3亿多块铅酸电池可以用,百十万辆的电动车为什么就不能用?为何不让低速电动车用,要讲清道理”,杨裕生对此表示“不要搞双重标准,讲原则才有威信,搞双重标准不得人心。要代表最广大群众的长远利益,不要自觉不自觉地站到利益集团的立场。”
杨裕生给《四轮低速电动车技术条件》标准制定谏言:
1、工作组是在起草法规,是非常严肃的一件工作,要对全体中国人民负责,而不是只对部门负责。
2、制定《四轮低速电动车技术条件》标准的目的是“推动低速电动车向规范化方向发展”。要通过规范化达到发展,而非借规范化之名“扼杀”。
3、专家要充分说理,说话要负责,要记录在案。工作要充分透明,要接受群众监督。可能有人会说,这样就会影响“畅所欲言”,不对,这是制定法规,可以“畅所利国利民之言”,不可“畅随心所欲”之言。
缪文泉也为低速电动车标准的制定提出了建议:
一、希望国家标准框架下生产准入管理由省级政府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实施。社会的存量应该自然淘汰,同时要有一个过渡期。
二、铅酸电池和锂电池的问题,这个问题很敏感,过渡到锂电池是很好的选项,很多领导都担心,锂电池的性价比测算下来已经不会太差了,希望通过市场的途径淘汰它,至少要给一个过渡期。
三、大家反复谈到的碰撞安全和外部尺寸的问题,碰撞安全现在加正碰是合适的,会提高车辆结构安全的设计,把粗制滥造的淘汰掉,现在加入正碰等等条件不是特别成熟。还有就是宽度,所有版本上写的宽度都是1.5米,希望这个宽度在1.5到1.6米之间,这样有助于今后车辆的安全。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16055099号-94
风光储网 版权所有 © 2016-2018 咨询热线:021-6117 0511 邮箱:sina@heliexpo.cn 在线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