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能董事长张天任:聚焦新型储能建设

发布日期:2023-03-04

核心提示:继担任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之后,今年,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688819.SH)董事长张天任第三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2023
继担任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之后,今年,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688819.SH)董事长张天任第三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2023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作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张天任计划提交关于修订《环境保护法》等4份议案和关于优化再生产能和空间布局等27份建议,围绕实体经济、区域经济、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其中,聚焦新能源产业提质升级,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张天任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动力电池回销一体化体系建设、高质量建设新型储能体系等建议。
 
加强动力电池回销一体化体系建设
 
从铅蓄动力电池起步,如今已形成铅蓄电池+锂离子电池协同发展及氢燃料电池储备发展的天能控股,在继续稳固铅蓄电池业务,加快投资扩产锂电业务的同时,也在废旧铅蓄电池回收、锂电回收再生项目上多有实践。
 
近日,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接受南财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采访时称,他在调研中发现,再生铅行业目前面临最突出的问题是产能过剩。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统计,目前我国持有危废证核准废铅电池及其他含铅废物的处理规模为1245万吨,但每年废旧铅蓄电池报废量不到600万吨,再生企业平均开工率大约只有50%。
 
他在实践中也发现,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仍存在一些难题,包括四大方面:
 
一、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大,电池流向管理难度大。
 
二、电池回收价格混乱,一些没有资质的“小作坊”采用抬高回收价格获取竞争优势,而不少规范企业为保证动力电池回收效率,在设备升级、数据监控、厂房建设等多方面投入较高成本,缺乏价格竞争优势,从而造成大量废旧动力电池流入无资质企业,影响市场秩序。
 
三、目前,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竞争格局仍呈现“小、散、乱”的局面,无资质“小作坊”无序扩张,通过加价等行为大量回收废旧动力电池,对电池进行翻新处理重新售卖,易造成安全隐患与环境污染。
 
四、部分企业回收资质不健全,回收工艺、技术不成熟,非科学回收易造成资源浪费。
 
谈及公司的动力电池“绿色重生”模式探索,张天任告诉2记者,天能在业内率先履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打造出一条集“回收——冶炼——再生产”为一体的闭环式绿色产业链。
 
以蓄电池回收为例,他指出,“目前天能已在全国22个省市建成蓄电池循环回收试点公司。通过在全国各地的终端门店,能够将废旧电池分散回收、集中处置、无害化再生利用,形成了闭环式的循环经济生态圈,已经具备年处理100万吨废旧铅蓄电池的能力,每年可减少铅矿开采2000多万吨,再生60万吨贵重金属新材料,节约标煤超过12万吨,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多赢”。
 
为进一步加强动力电池回销一体化体系建设,张天任提出四方面建议:
 
一、加强政策扶持,鼓励电池回销一体化体系建设。
 
加强政策支持,扶持更多有实力的合规企业进入动力电池回销一体化体系建设中,鼓励整车企业、电池生产商等制造企业依靠数字网络对动力电池进行编码,对电池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与监测,实现一体化溯源、追踪、回收。
 
二、加强回销一体化企业资质审核,制定处罚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动力电池回销一体化标准体系,确定动力电池回收行业规范,加强企业资质审核,违背安全生产、生态环保等相关问题的管理处罚制度,一方面可以相对拔高回收企业的准入门槛,剔除无资质企业;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避免“小作坊”恶意加价回收等恶性竞争行为。
 
三、加强动力电池溯源平台管理,明确电池流向。
 
建议制定动力电池回收管理办法,确认溯源环节责任主体,加强对动力电池溯源平台管理力度,尽可能实现更大范围的动力电池信息收集,做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为监控动力电池流向提供依据。
 
四、加强回销一体化示范项目推广,推动重点技术规模化应用。
 
目前,电池回收项目在离散、拆解、重组、寿命预测等方面仍存在技术瓶颈。确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各环节技术标准,持续推广回销一体化示范项目,推动资源循环标杆企业发展,扩大先进技术和装备规模化应用是十分必要的。
 
建设新型储能体系
 
除了聚焦动力电池回销一体化体系建设的话题,新能源产业中的新型储能建设,也是张天任重点关注的话题之一。
 
“储能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推进能源革命的重要支撑,储能产业发展成为大势所趋”,张天任告诉南财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记者,他也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储能产业主要面临三大方面问题:
 
一是配置不够均衡。目前在建及建成的储能项目中,发电侧的分布式储能项目多,电网侧、用电侧的共享储能项目少。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末,全国累计批复的储能项目中,95%以上是发电侧储能项目。
 
二是政策不够明确。目前,国家尚未出台用户侧储能的系统接入审批、验收规范等,地方行业主管单位审批无据可依,致使用户侧储能项目支持政策各地差异较大。此外,储能电站运行过程中的电损是否计入能耗指标,基本容量电费是否可以免除等方面的政策,尚不明确;储能电站向周边用户就近售电(隔墙售电)的具体规范要求也不够全面。
 
三是国内储能电站的商业模式较为单一。发电侧的配置储能电站主要依靠减少弃电率,提升发电效率增加收益;用户侧的共享储能电站收益主要来自峰谷价差,电站整体收益不稳定;此外,国外储能电站的大部分收益来自于电力市场交易,国内目前无法直接参与电力现货交易,储能电站收益来源较单一。
 
针对建设新型储能体系,张天任提出三方面建议:
 
一、多目标平衡,完善新型储能政策机制。
 
政策机制方面,他建议国家尽快出台用户侧储能接入、验收管理实施细则,鼓励分布式发电企业与周边用户按照细则规定直接交易,从工业园区入手,探索打造“绿色低碳微电网”,破除“隔墙售电”玻璃墙。支持储能项目作为新型、特殊的独立市场主体身份参与电力市场,推动完善价格形成机制。
 
二、多维度降本,提升新型储能项目收益。
 
降本增收方面,他建议中大型储能项目的能耗指标根据全国各省实际情况设置,不纳入地方能耗指标,同时研究出台大型共享储能辅助服务、新能源配套租赁等机制,带动储能配套服务市场,并建议将用户侧储能纳入电网统一调度管理,出台储能项目电力辅助服务补偿细则,促进用户侧储能发展。
 
三、多渠道保供,丰富新型储能技术路线。
 
技术方面,他建议在规模化发展新型储能设施时,应系统考虑多种技术路线并存,特别是要大力发展更具经济型、安全性的铅炭电池,打造更加安全高效低碳的储能电站,此外,鼓励压缩空气、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技术创新发展,开展规模化示范应用,积极探索储氢、储热及其他储能技术的创新研究和示范应用。
 
(作者:朱艺艺 编辑:朱益民)

 
 
[ 行业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16055099号-94

风光储网 版权所有 © 2016-2018 咨询热线:021-6117 0511  邮箱:sina@heliexpo.cn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风光储网.本站网络实名:风光储网-最专业的风光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