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东时间3月1日,一向“语不惊人誓不休”的马斯克在2023“Investor Day”上连发三枚重磅炸弹:其一,组装成本削减50%,大面积普及纯电动汽车;其二,下一代平台将减少75%的碳化硅使用,下一代永磁电机不再使用稀土材料;其三,利用可再生能源为电网供电。简而言之,降本增效外加保护地球妈妈。
降本增效除降低组装成本、降低对稀土材料的依赖,还有一个重点,就是特斯拉将加大4680大圆柱电池的量产,进一步提高装机量。就在一个月前,特斯拉宣布在内华达州新建两座工厂,其中就包括年产能达100GWh的4680电池工厂。
无独有偶。2月14日,日产率先官宣成功研制出全固态电池,成本降低一半,首款搭载全固态电池技术的新车将于2028年正式销售。全固态电池的研发难度堪称“地狱级”,但同时它也具备能量密度提高一倍、充电速度提高3倍、成本降低50%三大革命性优势。
兜兜转转多年的电动汽车终于触及底线,电池大战一触即发。
“宁王”也坐不住了
众所周知,宁德时代是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商。据韩国市场调研机构 SNE Research 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电动汽车电池和储能系统市场上,宁德时代稳居第一,其市场占有率从2021年的30.3% 提高到2022年的39.8%。但问题是,宁德时代的核心优势是以CTP为基础的方形电池,包括最新一代的麒麟电池采用的都是方形电池。
对比方形电池,4680大圆柱电池具备三大优势:其一,根据特斯拉公布的数据,其电池能量容量是之前2170小圆柱电池的5倍,续航里程可增加16%;其二,4680属于车规级圆柱电池,80mm的高度更利于储存在底盘上的电池包的设计与开发,也更适合电动汽车;其三,4680尺寸大,电池包的电芯数量以及外包钢壳材料使用大幅减少,再加上生产效率高,其成本自然更低。正因为以上几大显性优势,国内不少新势力品牌都向4680抛出了橄榄枝,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宁德时代的战略合作伙伴。
显然,相较于2025年试产、5年后装车的日产全固态电池,特斯拉4680对锂电龙头“宁王”的冲击或许来得更快。典型事件就是,在特斯拉“投资日”前,宁德时代主动向理想、蔚来、极氪等多家战略合作车企推出“锂矿返利”计划:未来三年,一部分动力电池的碳酸锂价格以20万元/吨结算。合作车企则需要将约80%的电池采购量承诺给宁德时代。说白了,就是降价促销加捆绑。
事实上,宁德时代还不单单需要预防特斯拉的冲击,目前众多电池厂商奔赴“大圆柱”赛道。今年1月28日,国内另一家“电池大鳄”比克电池宣布投资130亿元,在江苏常州投建新的电池基地,其中包括30GWh大圆柱电池生产线及研发中心。此外,亿纬锂能也宣布,其圆柱电池生产线已经就位,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量产验证。
锂电大战,性价比才是王道
作为电动汽车最核心的动力来源,动力电池成本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而此前的现状是,动力电池成本一度占到了整车成本的40%-60%。电动车要大面积普及,动力电池成本必须被打下来。
原材料价格回归理性,这是关键。按相关人士说法,之前电池级碳酸锂价格是被炒出来的。就跟当年炒普洱茶一样。目前碳酸锂价格持续回落,2月下旬已降至40.25万元/吨,比2月初降了18%,比去年最高点降了30%。
即便这样,碳酸锂的价格也依然超过行业预期。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曾直言不讳:“电动车替代燃油车,核心是价格竞争,背后是产业创新与成本控制。碳酸锂价格必将回归到20万元/吨左右的价格,甚至更低。
另外一个关键就是崔东树强调的创新降本。大圆柱为何备受瞩目?核心就在于其能量密度高,降本空间大,快充时间短且技术门槛不高。对比而言,全固态电池虽然属于动力电池的革命性技术,但量产成本高,并不适合中低端电动车。
从市场供需来看,截止2022年底,我国全年动力电池产量已达到545.9GWh,同比增长148.5%,同期动力电池销量则为465.5GWh,已经出现产能富余的情况。关键是,电池厂商、主机厂的投资热情与日俱增,单去年动力电池投资总额就超过万亿,据相关机构预测,2025年中国动力电池产能可能达到3000GWh,仅宁德时代一家规划产能就将超过800GWh,但乐观估计,2025全年动车电池装车量最多只有1000GWh,产能过剩铁板钉钉。
“僧多粥少”的竞争局面必然带来价格战。从宁德时代的表现也能看出其中端倪:2022年,宁德时代国内装机量为142.02GWh,虽位列第一,但市占率却滑至48.2%(近几年首次跌破50%)。而去年比亚迪的电池市场份额则升至23.45%。究其原因在于,磷酸铁锂成本比三元锂更有优势。如果同样是60度电的电动车,采用磷酸铁锂电池的成本要比采用三元锂电池的成本低上万元。对普遍赔钱赚吆喝的新能源厂商来说,这个账不得不算。
毫无疑问,产能过剩、大圆柱电池的投资加码与量产提速,以及全固态电池的催化,锂电将迎来新一轮大战,最后胜出的就是性价比王者。
最后说说
表面看是电池大战,实则是成本控制大战。
早在“蔚小理”们刚刚推出量产车时,笔者就说过,电动车卖好价钱的日子不会持续太久,要大规模上量必然意味价格下探,而价格竞争的前提就是成本控制。
巨大的成本优势正是特斯拉最让人恐怖的地方。但凡涉及价格高的核心部件,比如电机、电池、芯片等全都自己干,但Mir马并不满足,还搞出一体化压铸、并联式组装(所有零部件只安装一次)、大圆柱电池不断抠搜成本,甚至连电线都精简到只剩一根。我们可以预测,之后类似“特斯拉价格调整的背后,实质上是独一无二的成本控制之极佳定律”这样拗口又傲娇的博文一定会大量晒出。这种压力大概如电流般,瞬间传递给所有友军。
所有新能源场上的运动员们都加油卷吧,未来两、三年能活下来的都是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