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王勃华介绍,去年我国光伏行业再创佳绩,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产量同比增长均在55%以上,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同比增长59.3%,光伏产品出口总额同比增长80.3%,光伏制造端产值(不含逆变器)超过1.4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95%。具体来看,去年国内多晶硅产量82.7万吨,同比增长63.4%;硅片产量357吉瓦,同比增长57.5%;电池产量318吉瓦,同比增长60.7%;组件产量288.7吉瓦,同比增长58.8%。全国新增装机87.41吉瓦,其中分布式新增装机51.11吉瓦,同比增长74%;集中式新增装机36.3吉瓦,同比增长41.8%。
王勃华举例道,如在出口方面,2022年我国光伏产品出口规模第一次超过500亿美元。其中,组件出口423.61亿美元,硅片50.74亿美元,电池38.15亿美元,合计约512.5亿美元,同比增长80.3%。出口到各大洲市场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其中欧洲市场增幅最大,同比增长114.9%。2022年,欧洲依然是中国光伏产品最主要的出口市场,约占出口总额的46%,占比继续提高;技术创新方面,去年我国企业和研究机构刷新效率纪录14次,其中10次为n型电池技术。我国钙钛矿电池研发效率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无论是纯钙钛矿电池、无机钙钛矿电池还是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全钙钛矿叠层电池、柔性钙钛矿电池等,都取得可喜进展。
不过,王勃华也不讳言,我国光伏发电建设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就是光伏电站配储成本进一步增加。他说,近年来,光伏电站按容量以某一比例配置储能作为辅助消纳与支撑电网的措施,成为电站开发建设的前置条件。在储能商业模式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强制配储给投资商带来巨大负担,且很多省份配储要求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其次,他表示,部分省份工商业电价峰谷时段调整,为行业发展带来不确定性。“这个出发点是为了解决新能源消纳压力,但把新能源出力最主要的时段划为谷段,使得分布式电站收益率下滑严重。”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熊敏峰也表示,针对光伏产业链协同不够,强制配套产业、配置储能等问题,有四点建议:一是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保障行业行稳致远;二是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推进先进技术的规模化应用;三是坚持要素保障,营造行业良好的发展环境;四是坚持融合发展,拓展光伏应用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
展望行业未来,王勃华引用IEA(国际能源署)的判断表示,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将超过煤炭,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力来源。2022年到2027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将增加2400吉瓦、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预计达1500吉瓦,其中分布式年均新增170吉瓦。“这个预测和5年前的预测相比,提高了80%多,和2021年的预测相比,提高了30%,可以说是IEA预测史上最大的调整。”王勃华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