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电池回收赛道继续维持扩产热情,延续多方主体并行格局。
据高工锂电统计,2023年1月至今就有近十条动力电池回收相关的扩产/投资动态,涉及车企、电池、材料、专业回收等全链条玩家。
政策面上,1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工信部在会上重点强调到开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优化提升工程,完善回收利用体系,推动实施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提升复杂难用固废和新兴固废利用能力。
产学研政各方持续关注的背后,是退役电池回收势不可挡的良好前景。资本市场的集体介入,也说明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已经趋近盈利临界点,这是回收技术逐渐成熟与规模效应释放的体现。
但另一方面,2022年业界存在不少对回收行业“雷声大,雨点小”、“利润不高甚至亏本”的质疑情绪。背后的重要原因在于至今仍未到动力电池退役潮的真正爆发期。
据多位业内人士估计,2022年中国动力电池退役量在20万吨,而规划建设的回收产能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存在明显的产能利用不足的问题。
根据GGII预测,到2025年我国退役动力电池累计将达到137.4GWh,需要回收的废旧电池将达到96万吨。2025年有望成为大规模退役潮的标志性启动节点,并进入规模与利润双增长的黄金时期。
回顾2022年,原材料大幅上涨的背景下,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一度超过60万元每吨,在回收领域积累了追逐锂金属提取短期利润的“泡沫”产能。尤其是磷酸铁锂退役电池湿法回收项目中,存在产生大量废水、磷酸铁丢弃和浪费现象严重的问题。
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企业已达7.7万余家。而加上去年年底刚公布的第四批,“白名单”企业共计仅88家。大量不正规的中小企业采用粗暴的拆解和回收方式,造成了环境隐患。
不过,去年12月开始碳酸锂报价延续下行态势,预计在2024年各地提锂项目产能释放后会迎来进一步的明显回落。35万元/吨的锂盐价格或成为决定铁锂电池依赖锂金属回收的路径是否能够盈利的区分线。
在此情况下,一方面业界需要持续探索低成本、短流程、高纯度的金属回收技术;另一方面随着分选技术与SOH/SOC评估技术不断突破,梯次利用将加速回归主流,重新形成三元电池材料回收主导、铁锂电池梯次利用主导的理想格局。
上月,华友循环与大众汽车联合发布了"30KW/78KWh 全时域主动均衡梯次移动储能系统"示范项目,使用华友退役动力电池快速分选技术、高效BMS管理技术和全时域均衡技术,利用数字化控制系统保证储能设备的安全运行。此前,双方曾利用大众汽车退役动力电池打造低速两轮车梯次电池。
在2022高工锂电材料大会上,武汉动力再生董事长张宇平分享到,为攻克梯次利用难点,格林美开发HPPC(神经网络)、EIS(交流阻抗谱)等无损测试手段,快速获取SOH/SOC性能参数;利用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对电池分选模型进行训练,完成退役电池的准确检测与分选.
赛德美负责人赵小勇则向高工锂电表示,为应对锂价回落后废旧磷酸铁锂电池回收经济性不足的问题,赛德美将持续加强成本更低、更具环保效益的物理法材料再生技术探索与产能建设,与市场上现有的湿法产能形成优势互补。
总体而言,目前动力电池回收还处在增量市场阶段,同时在技术装备、商业模式、政策体系等方面存在提升的空间。
根据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900万辆、动力及储能电池总出货量进入TWh级别的普遍认知,可以预见,在2022-2023电池出货高峰期的退役节点——即2028年来临时,新能源电池回收将成为一条规模巨大的超级赛道。
粗放的“有利可图”不会延续太久,待行业成熟之时,在技术与环保方面保持前瞻思考的企业,才能享有长远的发展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