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快绿色低碳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紧接着,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科技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实施方案(2023—2025年)》,确定加快绿色技术转化应用等9项重点任务。生态环境部也表示,2023年要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上展现新作为。
多位专家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都不约而同地认为,随着政策红利的到来,绿色低碳无疑会成为2023年众多行业发展的“香饽饽”。
绿色低碳转型潮流势不可挡
为什么把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郭焦锋指出,当前,全球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潮流已势不可挡。2021年11月,美国发布了《美国长期战略:2050年净零温室气体排放路径》。而早在2018年,欧洲就发布了《气候中和长期战略愿景》,欧盟在2019年还颁布了《绿色政纲》。2020年,日本也发布了《2050年碳中和绿色增长战略》。
“顺应全球碳中和潮流,各国均开始大力推动绿色转型,全球性的绿色低碳发展‘新赛道’正逐步形成。”郭焦锋表示。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应有之义。”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技术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吴滨说,从理论上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重要的理论问题,无论是人类中心论,还是生态中心论,都强调人与自然密切相关,生命共同体思想深刻诠释了人类发展与自然生态内在统一的规律,是绿色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从发展逻辑上看,满足人们需求的变化是发展的目的和动力,随着物质财富的积累,人们对美好环境的需求大幅提高,绿色成为发展的重要方向;从发展实践上看,粗放的发展方式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消耗都使其难以为继,实现绿色转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内在关系上看,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具有辨证统一性,近年来,绿色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绿色发展在提升经济效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愈加突出。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系统分析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姬强认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根本在于经济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这些都与绿色发展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可以说,绿色发展既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也是经济发展创新力和竞争力的根基与依托。
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前景可期
全面绿色转型的推进,让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前景可期。
2021年,全国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降至56.0%,清洁能源消费比例提高到25.5%,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居世界首位。
《“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绿色环保产业产值达到11万亿元。目前,中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已超8万亿元。
有专家初步测算,到2030年,低碳产业平均每年增长8.6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0.96个百分点。
在姬强看来,推进绿色转型与发展的投资和消费,都将围绕能源体系的转型升级展开。未来我国新一代的能源体系架构将具备分散化的供应侧、电气化的需求侧以及数字化的供需交互的特点。据估算,“十四五”期间供应端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和电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将催生超过4.7万亿元的投资,与电力部门脱碳相配套的储能技术也将形成规模超万亿元的市场。此外,工业、交通、建筑等行业的电气化转型作为我国减排的主要路径,也将成为绿色转型最重要的投资领域,在未来五年内将催生超过16.5万亿元的投资,而氢能等作为新一代终端用能也将存在广阔的投资空间。充电桩、低碳建筑等绿色城镇化和升级改造投资作为绿色转型的配套和基础设施建设,预计将吸引年均过万亿元的投资。
“绿色低碳将成为今后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郭焦锋感慨道:一是传统重化工业将培育壮大绿色低碳新动能。未来十年,有望在钢铁生产工艺改进、石化行业炼化一体化产能置换、新建绿色低碳建筑和存量建筑绿色化改造、重化工业产业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广等方面创造可观的绿色低碳新动能。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将加速发展,陆续形成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我国在新能源、电动汽车和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处于国际领先位置,这些领域将持续做大做强,对未来十年绿色低碳经济规模的增长具有重要支撑,也是撬动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抓手。三是绿色低碳领域的商业等服务业,将是推动我国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
吴滨认为,未来要着力加强绿色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融合。一是积极引导绿色消费,加大对绿色消费的支持力度。二是加快绿色产业发展,特别是鼓励和支持产业链长、带动能力强的绿色产业发展。三是加大绿色基础设施投资,推动能源、交通、城市、园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为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奠定基础。四是大力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完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为重点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双碳”目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尤为重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国务院相关部委出台的政策已经明确对低碳零碳负碳和储能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开展攻关,同时重点攻关高效率太阳能电池、可再生能源制氢、可控核聚变、零碳工业流程再造等低碳前沿技术。
姬强预计,在未来1—2年内,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友好并网的智能电网技术,电化学、氢能、压缩空气等新型储能技术,氢能生产、储存、应用关键技术和规模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等方面将可能实现突破。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新能源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韦福雷认为,从支持的重点领域来看,我国将在能源生产端、能源消费端和固碳端同时发力,支持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能源生产端的核心方向是清洁能源替代技术、煤炭的清洁化利用技术。其中,清洁能源替代技术的主要方向是光伏、风电、氢能、核能和储能。能源消费端的重点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等领域的技术攻关。固碳端则注重布局支持二氧化碳捕集、封存转运、高值化化学利用、海洋碳汇等前沿技术研发。
姬强建议,2023年,除了加大对电化学储能、氢能、光热发电、生物燃料等前沿关键技术研发投入外,还应创新与之相配套的组织模式。新能源政策补贴和激励的重点也有必要从风光技术投资逐渐转向分布式、多能互补、储能等技术的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