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深度解读:一路发,要求路路顺

发布日期:2017-05-03

核心提示:2017年4月25日,工信部、发改委和科技部联合印发了《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笔者对《规划》进行了研习,
         2017年4月25日,工信部、发改委和科技部联合印发了《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笔者对《规划》进行了研习,将其归纳为“一路发、要求路路顺”,便于学习和理解,供同行参考。
 
 
         一、过去叫《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这次叫《规划》,是一个意思
 
         《规划》是由工信部、发改委和科技部联合印发,是报国务院批准的。这是汽车行业里级别最高的发展规划(政策)。行业的从业人员必须要学习他,对不同层级的人员,有不同要求,一般分为:了解、理解、掌握。而发布于2004年5月,已执行了近13年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对我国汽车的发展成为世界大国,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今天的《规划》是要引领中国的汽车走向世界强国。对从业人员而言,一定要知道未来10年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走向,才有可能规避风险,抓住发展机遇,所以说,认真学习中国《规划》的基本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二、《规划》内容的基本结构
 
         1)一个总目标:力争经过十年努力,迈入汽车强国行列。
 
         2)六大考核目标: a)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b)全产业链实现安全可控;中国品牌汽车全面发展;d)新型产业生态基本形成;e)国际发展能力明显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大幅提高。
 
         3)“八”项重点工程:a)创新中心建设工程;b)关键零部件重点突破工程;c)新能源汽车研发和推广应用工程;d))智能网联汽车推进工程;e)先进节能环保汽车技术提升工程;“汽车+”跨界融合工程;g)汽车质量品牌建设工程;h)海外发展工程。
 
         4)“六”项重点任务:a)完善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发展动力;b)强化基础能力,贯通产业链条体系;c)突破重点领域,引领产业转型升级;d)加速跨界融合,构建新型产业生态;e)提升质量品牌,打造国际领军企业;f)深化开放合作,提高国际发展能力。
 
         5)“六”大保障措施:a)深化体制机制改革;b)加大财税金融支持;c)强化标准体系建设;d)加强人才队伍保障;e)完善产业发展环境;f)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6)“四”项基本原则:a)创新驱动、重点突破;b)协同发展、合作共赢;c)市场主导、政府引导;d)开放包容、竞合发展。
 
         三、《规划》一级标题逻辑关系解读
 
         1)一个总目标:迈入汽车强国行列。这是大口号。目前中国汽车产销大国,接下来,要实现汽车强国。这是很自然的事情。这个说明了一个道理,要做强,必须要做大。大是强的基础。
 
         2)六大考核目标:一个总目标是一个屋顶,六大考核目标是6根大柱子。这是未来10中国汽车强国大厦。
 
         3)“八”项重点工程:要建成中国汽车强国这个大厦,要把6根大柱子打到地下去,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是第一位的,关键零部件重点突破工程是起点,新能源汽车研发和推广应用重点,向智能网联汽车推进,先进节能环保汽车技术要同时提升,带动“汽车+”跨界融合工程建设、推动汽车质量品牌建设工程、海外发展工程是必然的。
 
         四、考量目标解读
 
         1)到2020年,培育形成若干家进入世界前十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智能网联汽车与国际同步发展;
 
         (解读:“若干家”具体是多少?笔者理解:若干家最少3家以上,否则就能提“若干”。)
 
2)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骨干企业在全球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智能网联汽车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解读:先进行列如何理解?“先进”比“领先”要低一个等级。)
 
3)到2020年,形成若干家超过1000亿规模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在部分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
 
(解读: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是形成1000亿规模的先决条件。)
 
4)到2025年,形成若干家进入全球前十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
 
(解读:前十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是前十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智能网联汽车的基础。)
 
5)到2020年,打造若干世界知名汽车品牌,商用车安全性能大幅提高;
 
6)到2025年,若干中国品牌汽车企业产销量进入世界前十。
 
(解读:目前中国汽车产销量是最大的,但中国自主品牌的贡献并不是主要的,这对自主品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7)到2020年,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汽车后市场及服务业在价值链中的比例达到45%以上;
 
(解读:目前汽车后市场及服务业在价值链中的比例不高,要提高到45%以上,说明对汽车后市场及服务业的要求是越来越高。)
 
8)到2025年,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汽车后市场及服务业在价值链中的比例达到55%以上。
 
(解读:说明智能化越高,汽车后市场及服务业在价值链中的比例才会越高。)
 
9)到2020年,中国品牌汽车逐步实现向发达国家出口;
 
(解读:这是汽车强国基本特征。)
 
10)到2025年,中国品牌汽车在全球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解读:汽车强国在全球影响力必然很高。)
 
11)到2020年,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乘用车降到5.0升/百公里、节能型汽车燃料消耗量降到4.5升/百公里以下、商用车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实施国六排放标准,新能源汽车能耗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汽车可回收利用率达到95%;
 
(解读:这都是硬指标,要求企业创新、再创新,必须运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
 
12)到2025年,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乘用车降到4.0升/百公里、商用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排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能源汽车能耗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汽车实际回收利用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五、“八”项重点工程能力要求解读
 
1)到2020年,完成动力电池、智能网联汽车等汽车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实现良好运作;
 
(解读:这个重点是动力电池、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建设。)
 
2)到2025年,创新中心高效服务产业发展,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这里应该是指汽车后市场及服务业。
 
3)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销达到200万辆,动力电池单体比能量达到300瓦时/公斤以上,力争实现350瓦时/公斤,系统比能量力争达到260瓦时/公斤、成本降至1元/瓦时以下;
 
4)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占汽车产销20%以上,动力电池系统比能量达到350瓦时/公斤。
 
(解读:到这个时间节点,新能源汽车700万辆规模了。)
 
5)到2020年,汽车DA(驾驶辅助)、PA(部分自动驾驶)、CA(有条件自动驾驶)系统新车装配率超过50%,网联式驾驶辅助系统装配率达到10%,满足智慧交通城市建设需求;
 
6)到2025年,汽车DA、PA、CA新车装配率达80%,其中PA、CA级新车装配率达25%,高度和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开始进入市场。
 
(解读:网联式驾驶从现在开始准备要走向市场了,速度是非常快的。)
 
7)到2020年,乘用车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达到5升/百公里、怠速启停等节能技术应用率超过50%;
 
(解读:这里重点提到“怠速启停”节能技术要超过50%的比例。)
 
8)到2025年,乘用车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比2020年降低20%、怠速启停等节能技术实现普遍应用。
 
(解读:这里重点提到“怠速启停”技术要普遍应用。)
 
9)到2020年,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10)到2025年,骨干企业研发、生产、销售等全面实现一体化智能转型,主要产品单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未来10年,汽车服务业在价值链中的比例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
 
(解读:研发、生产、销售等全面实现一体化智能转型,目前案例不多,有待观察。)
 
11)到2020年,骨干汽车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4%左右,新车平均故障率比2015年下降30%,形成若干世界知名汽车品牌;
 
(解读:研发经费和新车平均故障率低是汽车品牌重要考核指标。)
 
12)到2025年,骨干汽车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6%左右,骨干企业新车平均故障率达到国际一线品牌同等水平,若干中国品牌汽车企业产销量进入世界前十。
 
13)到2020年,中国品牌汽车海外市场影响力明显提高,实现向发达国家市场的批量出口;
 
(解读:这个指标达到了,中国汽车强国就迈出坚实的一步。)
 
14)到2025年,中国品牌汽车国际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实现全球化发展布局。
 
(解读:这个指标达到了,中国汽车强国基本实现。)
 
六、保障措施解读
 
行业管理(支持)措施主要工作: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强化标准体系建设;完善产业发展环境、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解读:这里提到的保障措施,都是框架式的。提出要做什么,但是没有提到如何做,这有待后续,对《规划》的落实文件。)
 
七、“四”项基本原则的解读
 
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协同发展、合作共赢;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开放包容、竞合发展。
 
(解读:四”项基本原则都是一些提法,比较空,如何解释有一定难度,后续一定会有跟进文件(政策)出台。有待进一步跟进。)
 
八、《规划)解读总结
 
1)《规划》提出了汽车产业未来十年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
 
2)核心要义是做大做强中国品牌汽车、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3)路线上要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为突破口,引领整个产业转型升级;
 
4)措施上要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推动行业内外协同创新。
 
作者:雷洪钧

 
 
[ 行业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16055099号-94

风光储网 版权所有 © 2016-2018 咨询热线:021-6117 0511  邮箱:sina@heliexpo.cn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风光储网.本站网络实名:风光储网-最专业的风光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