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生:新能源+储能成主流,尚需解决技术与成本问题

发布日期:2022-10-25

核心提示:总体上来说,储能比风光等新能源走过了一条更难的路。回顾储能行业过去十年的发展,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中国能源研究
“总体上来说,储能比风光等新能源走过了一条更难的路。”回顾储能行业过去十年的发展,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主任委员陈海生感慨,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储能行业的发展充分说明,储能具有强劲的需求和顽强的生命力。
 
经历数十载耕耘,随着2020年双碳战略的提出,储能产业进入从产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的过渡阶段,规模快速增长,逐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商业模式,部分储能技术完成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目标是确定的。陈海生告诉贝壳财经记者,未来新能源加储能替代化石能源成为主体能源,已成为行业共识,但须解决技术问题与成本问题,从而实现提供可控、稳定的新能源。
 
新型储能有望2030年前后实现全面市场化
 
贝壳财经:回顾近十年储能行业的发展,你认为有哪些重要的时间节点或事件对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近十年储能行业的发展呈现哪些鲜明特点?
 
陈海生:过去十年,中国储能大概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一是,2010年以前,储能行业以技术研发为主。二是,2010年到2015年,储能行业被称为研发示范期,各类示范项目逐步展开,并探索部分应用模式,这个时期的储能装机以传统的抽水蓄能为主。三是,到2016年至2020年,业界普遍认为储能产业进入商业化初期,除抽水蓄能外,新型储能装机得到了快速增长,部分商业模式初步建立,并且获得了政策明确支持。四是,2020年之后,储能产业进入从产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的过渡阶段,随着国家双碳政策提出,储能规模获得了快速增长,且逐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商业模式,部分储能技术完成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过渡,储能在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应用也逐步展开。预计到2025年左右,储能行业将形成商业化、规模化发展的局面。
 
要说十年间重要的时间节点。首先,是2014年我国提出的能源革命,可以说是为整体能源发展指明了方向,包括提出着力发展非煤能源,形成煤、油、气、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体系,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储能产业因而逐步得到社会各界重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
 
然后,是2017年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就行业发展出台的首个国家级的纲领性文件,虽然未就储能价格机制等提出具体政策,但是明确了储能在整个国家能源体系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发展路线,以及推进储能技术装备研发示范的五大重点任务,解决了储能行业发展的战略性、指导性和方向性等重大问题。
 
接下来,是2020年双碳战略和双碳目标的提出,以及后续提出我国要建立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这些都为新能源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储能的需求给出了“定心丸”。在此基础上,国家发改委与国家能源局先后出台了《“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等关于储能的文件,为进一步落实国家双碳战略,促进储能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方向和举措。
 
这十年行业发展的特点,我想主要有这几方面,一是储能技术研究不断活跃,各类储能技术都快速发展;二是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三是储能尤其是新型储能规模增长迅速;四是储能政策逐步改善;第五是资本市场日渐活跃,主要反映在最近2年二级市场热度逐步提高。
 
贝壳财经: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新型储能将从商业化步入规模化发展时期。目前我国新型储能发展现状如何,预计接下来行业将迎来怎样的发展态势?
 
陈海生:近年来,我国新型储能增长速度是非常快的。根据CNESA全球储能项目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球电力储能市场累计装机规模中,抽水蓄能占比约为86%,新型储能占比为12%;中国市场增量中新型储能增长很快,累计装机规模达到5729.7MW,同比增长75%。
 
基于双碳目标的储能市场规模巨大,而随着新型储能性能与成本持续获得改善,加以政策支持,新型储能的发展前景是非常确定的。预计2025年将进入规模化发展且商业化逐步成熟的阶段,2030年左右实现全面市场化。
 
新能源+储能已成行业共识,但尚有技术问题与成本问题待解
 
贝壳财经:作为能源系统转型中的重要力量,储能产业涉及的场景极为复杂多样,其发展相较风光等新能源有何特殊之处,在你看来目前储能行业发展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难点与痛点?
 
陈海生:我们提出双碳目标,提出能源革命,可再生能源将逐步替代化石能源成为主体能源,将是天下大势、历史潮流。但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必须要解决两个技术问题和一个经济性问题,才能真正替代化石能源成为主体能源。
 
两个技术问题,一是风光的能量密度相对比较低,我们需要进行大面积采集,例如大型化风机及大面积光伏板,然后将风光转化为电等高能量密度的载体。第二个技术问题是可再生能源间歇性、不稳定和周期性的问题。传统的化石能源是可控的,而风光等是不可控的。只有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可再生能源才能成为一种可控的、高能量密度的能源,从而在性能上与化石能源具有可比性。
 
解决了技术性能的可比性后,价格也要具有可比性,才能够实现大规模应用。目前来看,解决经济性问题,也要依靠两点——技术进步与规模化生产。
 
储能也是同样。要实现大规模发展,也必须解决技术问题与成本问题。储能技术上主要的难点,是要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逐步筛选出能够满足电网高安全性、大规模、长寿命、低成本、高效率等需求的主流技术。当然针对不同的需求,适用的技术也是不同的,有可能多个主流技术并存。
 
同时,新型储能的单位成本需要降低,至少要和抽水蓄能相当。整体上,新能源加储能,要能够提供化石能源所能提供的性能相同的可控能源,同时新能源加储能的发电价格还要不高于化石能源的价格。
 
除了上面谈到的技术与成本问题,储能价格机制还要进一步完善。前期国家政策对于储能发展是很支持的,但还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各地也陆续出台了一些地方性支持政策,但仍然是区域性的、短期的,不系统的。但全国性的储能价格机制还未形成共识,明确的、系统的、稳定的价格机制仍然缺失。
 
最后,在储能技术示范和商业应用过程中,要尽快形成标准规范,保护技术创新,规范行业高质量发展。
 
价格形成机制亟需明确
 
贝壳财经:今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针对当前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痛点堵点,提出了完善市场机制、价格机制、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就你了解,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尚存在哪些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
 
陈海生:从政策层面,最重要的是尽快出台储能价格的实施细则。目前电网侧抽水蓄能的价格机制通过2021年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抽水蓄能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得到了明确:以竞争性方式形成电量电价,发挥现货市场在电量电价形成中的作用,现货市场尚未运行情况下引入竞争机制形成电量电价,合理确定服务多省区的抽水蓄能电站电量电价执行方式。而对于新型储能,价格机制的方向是明确的,但实施细则仍尚未明确。
 
针对发电侧,我们需要建立反映储能价值的电价机制,对电的“品质”进行评估,配备储能和未配备储能的发电价格应该是不同的,也即可控的可再生能源与不可控的可再生能源要在价格上形成差异,这样才能体现储能的价值。
 
针对用户侧,通过拉大峰谷差电价、拉大电力中长期市场与现货市场上下限价格等措施,可增强用户侧加装储能的经济性,促进用户侧储能的发展。
 
贝壳财经:有意见认为,经济性已成为制约储能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你对此有何看法?接下来储能产业如要大规模发展,有望采取哪些方式降本?
 
陈海生:目前整体来看,储能成本可以说是已处于产业化的拐点。过去十年间,新型储能的价格下降速度较快,平均每年单位成本下降10%至15% 。到目前,新型储能的成本总体还在下降的过程中,要对储能的经济性有信心。当然这条下降的曲线不可能无限期持续下去,当价格发展主要由生产要素决定时,价格下降的趋势将放缓,并逐步趋于基本稳定。
 
关于如何降本,我想主要还是依赖技术创新与规模化生产,以及保持一个稳定的产业链体系,比如锂和钒的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曾对行业发展造成较大影响,我们需要未雨绸缪,提前规划稳定的产业链体系。
 
同题问答:
 
过去十年您所在行业最大的变化,你有哪些骄傲或难忘的事情?
 
陈海生:总体上来说,储能比风光等新能源走过了一条更难的路,光伏与风电在产业发展初期,国家都曾给予政策性补贴。而回顾储能十年的发展历程,则主要是靠需求驱动与自身发展。当然,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储能能够形成这么大的市场,获得这么快的增长,也从侧面说明了储能的需求是真需求,这个产业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与良好的发展前景。
 
当前行业发展现状如何,下一阶段的发展趋势?
 
陈海生:2020年之后,储能产业进入从产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的过渡阶段,随着国家双碳政策提出,储能规模获得了快速增长,且逐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商业模式,部分储能技术完成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过渡,储能在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应用也逐步展开。预计到2025年左右,储能行业将形成商业化、规模化发展的局面。
 
对未来十年或更长时期的展望,怎样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陈海生:我国提出双碳目标和能源革命,可再生能源将逐步替代化石能源成为主体能源,是历史发展的潮流。而风光等可再生能源,要真正实现替代化石能源成为主体能源,必须解决其间歇性、不稳定性和周期性问题,这对储能提出了重大的需求。但储能要实现大规模发展,必须解决技术问题与成本问题。新能源+储能替代化石能源成为主体能源,已成为行业共识,但必须能够提供稳定、可控的能源,同时解决成本问题。
 
展望2030年和2060年,储能一定会在自身不断进步的基础上,获得高速和高质量发展,从而支撑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并为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做出贡献。

 
 
[ 行业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16055099号-94

风光储网 版权所有 © 2016-2018 咨询热线:021-6117 0511  邮箱:sina@heliexpo.cn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风光储网.本站网络实名:风光储网-最专业的风光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