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武威奋力书写新答卷,一张亮丽的成绩单跃然纸上——
凉州区以凉州工业园区为重点,引进风机整机、轮毂、变流器、机舱罩和光伏组件、逆变器、汇流箱等制造项目,全产业链打造风电、光伏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园;
民勤县集中连片大规模开发建设风电、光伏基地,配套发展共享储能电站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推进高温制氢示范项目、制氢装备制造和绿氢化工相关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千万千瓦级“风光核氢储”多能互补一体化能源基地;
古浪县重点实施光伏治沙、农光互补、牧光互补工程,推动太阳能发电与沙漠治理、农牧业立体化协同发展,打造百万千瓦级沙漠生态光伏发电基地和“光伏+”综合应用基地;
天祝县结合资源条件适度发展光伏发电产业,加快推进松山滩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
我市太阳能资源属一类资源区,年平均日照时数在3000至3500小时之间;
民勤、天祝风能资源丰富,年风能有效利用小时数2200小时以上;
……
武威境内太阳能、风能资源充足,是河西电网的重要支点,也是西北清洁能源向中东部地区输送的重要能源通道,发展新能源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去年以来,我市抢抓“双碳”机遇,把壮大清洁能源产业作为主攻点,加快建设河西走廊清洁能源基地,统筹资源开发布局和优化利用,全力推动新能源及协同产业加快发展。
一初夏时节,临近正午的腾格里沙漠南缘,地面温度接近30℃。
在凉州区九墩滩,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22台推土机一字排开,开足马力,机进沙平,仅半天时间,眼前的沙丘就变成一马平川。
近日,记者来到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项目建设现场正在组织开展三峡能源武威2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场平施工。“项目占地面积7400多亩,计划年底前实现并网发电,年均发电量可达3.7亿度。”项目现场负责人李杰介绍说,该项目利用腾格里荒沙地建设,采用“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治沙改土”的新型产业模式,可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最大化。
此项目花落武威,这是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我市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同样,在凉州工业园区北区,中电新能源武威凉州区7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现场也是一派大干快干、热火朝天的景象。
“项目主要建设7万千瓦光伏阵列、逆变器,通过接入已有升压站送出并网。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均发电量可达1.4万千瓦时。”甘肃中电武威光伏发电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樊春锋介绍,项目于2021年10月开工建设,同年12月29日顺利并网发电,年均发电量达1.3亿千瓦时。项目开工以来,工人们加紧施工,建设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近年来,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的实施,新能源和新能源电池产业迎来发展机遇。
抢抓机遇,顺势而为。我市在新一轮新能源开发中乘势而上、力开新局,把新能源作为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和培育新支柱产业的关键,以新能源、装备制造、电池材料及储能为重点,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同时,委托西北勘测设计院编制了“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深入分析各县区土地空间资源、生态红线、电力消纳等因素,统筹新能源开发总体布局和整体优化利用,分区域明确发展方向、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全力推动新能源及配套产业融合协同发展。
二东方风来满眼春,奋进鼓点正激昂。
近日,在凉州工业园区内,一套自主研发、长达80余米的风机叶片,正装车运往400多公里外的酒泉。
“这套叶片,发电功率从最初的2兆瓦提升到了6兆瓦。”甘肃重通成飞新材料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部长韩旭东说,对于发电企业来说,这意味着发电量提高,成本却降低了,现在公司生产的风机叶片已销往多个省份。
企业受益,群众也得到收益。“风机叶片生产制造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一套叶片,需要上百人密切协作才能完成。”韩旭东说,这带动附近村镇900多人就业,平均每人每月工资为4500元。
“在这里上班,活一点都不累,也不是很复杂,培训之后就能上手。现在我每月收入5000多元,还能照顾家里,挺好的。”凉州区西营镇杂沟村村民陈兴平笑着对记者说。陈兴平2014年进入公司务工,从事叶片生产的混胶工序。
我市积极抢抓国家以沙漠、戈壁、荒漠为重点规划布局大型风光电基地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风光资源富集优势,坚持“集中布局、规模利用、梯度开发”原则,全力打造“两大能源基地”;聚焦自身资源总量、比较优势、产业特色和现有基础,培育壮大“四大协同产业”;加快建设“一个区域性调峰中心”,一体化推进资源开发利用与绿色产业体系构建,推进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的蓝图已经绘就,新的号角已经吹响。行走在武威大地,一组组蔚蓝的太阳能电池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叶叶展翼的风机叶片,在戈壁滩上迎风旋转;一个个新能源项目开工建设的喜讯,让人感受到蓬勃昂扬的气息,一幅绝美的生态图景在改革中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