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主要国家的领导人都在讲什么,二看国际社交平台上大家都在讨论什么。
这年头要把几十个国家的领导人聚到一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各国政要、世界500强CEO、社会活动家们仍然赶到英国格拉斯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简称COP26),将在这里进行。
仅一天的时间,COP26话题在TikTok的热度就飙上了3000万。已经见识过“中国速度”的全球网友,都眼巴巴地期待着中国的解决方案。
要不是因为身体不适,年届90的英国女王本来也要参会的。
所有人都意识到了这次会议的不寻常,不只是因为当下的欧洲气荒、中国电荒、全球能源暴涨……而是决定人类更长远命运的关键进程。
在这场会议上,各国是放下成见、达成共识,还是在矛盾与危机的掩映下,继续较量?
人类很挣扎
虽然零碳环保是社交平台上热门话题,政治家也十分热衷发表看法,但他们的行动力明显差了一截。
此次COP26召开的大背景之一,就是全球碳中和进度大幅滞后时间表预期。
10月20日,联合国报告指出各国目前计划在2030年生产的化石燃料总量比《巴黎协定》限定的目标高出一倍多,届时温室气体排放可能增加五分之一。
《巴黎协定》签署于2016年,目标是将全球升温限制在2℃,最好是1.5℃以内。
今天的气温较工业化之前已经高了1.1摄氏度,升温速度很快。
翻译一下就是,人类正走在一条自我灭亡的轨道上,而且还在不断加速。对此,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十分悲观,称《巴黎协定》的目标面临全盘失败。
连绵不绝的山火,肆虐的暴雨洪水,融化的冰川……本来应该千年百年一遇的气候问题和极端天气等等这些世界性的热门话题,一直在告诉我们,我们还需要有多努力。
随着5G和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已经习惯了在TikTok、Facebook、Ins等视频平台上去获得第一手的信息,并且通过点赞、转发、留言,对全球重大事件、严肃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不过,人类很挣扎。
全球大面积出现限电缺气,将运动式减碳和新能源不稳定的问题摆上台面,引发的次生供应链危机也在不断传导,据说很多人将会有一个最难熬的冬天。
COP26把全球领导人再次拉上谈判桌,就是希望能进一步坚定承诺。这次会议期望达成4个目标:
一,继续减排,希望各国推出“更具雄心”的国家目标。
现在的计划还不够。
世界银行统计,截至10月27日已有116个国家和欧盟27国提交了最新的国家自主贡献计划(NDC)。当中国在28日提交《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成效和新目标新举措》,几乎立刻就被社交媒体注意到了。
二,保护贫困和脆弱人群,做出气候适应努力。
三,动员发达国家出钱,其中最重要的是履行之前定下的每年1000亿美元的承诺。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发达国家,特别是G7集团,承诺到2020年前每年向发展中国家输送1000亿美元的气候资金。
想也知道,这个扶持一直留于纸面。气候问题是发达国家收割世界的新框架,想要其拿出真金白银搞援助,无异于“让骆驼穿过针眼”。而如今这个缺钱和失信的矛盾,已经成为全球气候合作的堵塞点。
印度在会场上直接提出要发达国家补足1万亿美元的资金。
四,加强各界合作,推进《巴黎协定》规则。
为了缓解COP26的紧张气氛,中国和许多其他国家在会前半个月里,都公布了一系列关于双碳、新能源、气候环境的宏伟目标。
气候问题现在正越来越深地与地缘政治、国家安全、对外经贸、产业经济等重大问题绑定在一起,牵一发而动全身。
争夺发展权
拜登最喜欢打气候这张牌。他的社交媒体上,气候是当仁不让的主角。
气候问题写进了他的竞选纲领,上台一个月就推动美国重返《巴黎协定》。在4月的气候峰会上美国宣布,到2030年碳排放较2003年降低50%,这一目标是《协定》中美国承诺的2倍。
拜登想推动1.85万亿美元的基建法案,以“社会开支和气候方案框架”之名,带出一揽子的重建美国、就业政策;重返国际合作,确保美国保持领导力;同时打击共和党的金主,传统能源、工业巨头等,而补贴能够确保美国掌握新能源领先技术的企业,这些往往是民主党的拥趸。
相比拜登的“负重前行”,欧洲国家显得更加精明。
他们率先搭建了一套完整的碳排放、碳交易的规则和评估体系,在联合国下的多个气候组织中占有主要影响力。和中国等国家开展合作,投资新能源产业。
欧洲最让人担忧的是碳关税。
现在欧盟碳排放成本冲破了60欧元/吨的历史新高,中国仅仅在50-60元人民币,一旦欧盟加征碳关税,这个将近400元的价差就会成为中国出口商品的新增成本,对中国贸易和产业经济的冲击可想而知。
碳排放权就是发展权,这不是说笑的。
这个问题,丁仲礼院士曾经发出质问,只有11亿人口的二十多个发达国家获得了44%的碳排放额,而剩下有55亿人的发展中国家只能分56%的额度。按人均排放量计算,这样的配置显然是不公平的。
按时间来算更加不公平。
发达国家在一个多世纪前的工业革命中,就已经大量从事排放活动。英国因为烧煤,伦敦烧出了一个遮天蔽日的“雾都”之名,在1860年英国钢、铁、煤的产量占世界60%,工业总产值占全球的五分之二,成为第一个“世界工厂”。
在发展中国家的议程表上,发展排在减排之前,两者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
COP26前的G20罗马峰会上,各国就结束对煤炭发电的国际融资达成了一致。中国在今年9月的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上,向世界承诺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
后发国家发展火电项目的路被锁死了。
以前工业化进程就是一条发展重工业、火电基建的历程。现在要选择技术更难、成本更贵、目前不稳定的新能源项目,要向其他国家购买碳排放配额,对于发达国家的依赖大大加深。
同样有14亿人口、世界第三大排放国的印度就很难接受当前的气候规则。
在印度有400万人的生计直接与煤炭相关,还有2700万人根本没用上电。对印度来说,接下来十年都是其工业化加速、用电需求飞速增长的关键节点,对煤炭的计划也是上亿吨的扩产。
在COP26上,印度总理莫迪首次表态,到207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
1949年,中国能源生产总量仅有0.2亿吨标准煤,在今天只相当于一家大型煤企的月产量。2020年中国能源生产能力达41亿吨、原油1.95亿吨、天然气1925亿立方米……
靠着几代人的努力,中国成为了最大能源生产国,“世界工厂”,也存在原油70%依赖进口、煤炭主导格局的问题。
高层在COP26的世界领导人峰会致辞中,提出了三点建议:维护多边共识、聚焦务实行动、加速绿色转型。
近期,中国发布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作为中国双碳进程的顶层设计,并还将继续出台能源、工业、电力、钢铁、交通等各领域的政策,形成“1+N”的双碳政策体系。
不论如何拖延,全球脱碳的进程只会越走越快,新能源革命的冲击才刚刚开始。
中国处在新旧能源时代转变的拐点,除了高质量发展、竞争中生存,我们别无选择。
谁在重塑人造风景?
COP26上各国达成的第一个共识,是停止对森林的砍伐。
有谁注意到,在过去10年里中国几乎是唯一一个森林覆盖率在增长的国家吗?
除了美国宇航局,还有TikTok上的吃瓜网友了。
根据美国宇航局的卫星数据,从2000年到2017年全球植被增加量的25%要归功于中国。中印两国新增的植被面积相当于一个亚马逊雨林。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特色是其他国家学不来的。开动大国重器,凭着中国推动新能源和大基建的能力,世界正在见证中国成为全球清洁能源的一极。
在社交媒体上,中国新能源正引来人们的惊呼不断。
中国能源建设就像中国大基建一样深入人心,大型国家工程、全国铺开的新能源建设、已经深入中国千家万户的设计……
惊呼背后是,2020年,中国煤炭消费占能源总量降低到56.8%,天然气、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上升到24.3%。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规模均居世界前列。
中国建有多个世界前列的大型水利工程和水电站。中国三峡大坝的总装机容量是2250万千瓦,是世界装机容量排名第一的水电站。
而近期的方案中,首次提出了要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间新增水电装机容量4000万千瓦的目标。
在建规模全球第一的白鹤滩水电站已经正式投产发电。
沿着长江一路修建的葛洲坝、三峡、乌东德、向家坝、白鹤滩等超级水电站,让长江成为世界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也为长江经济带上11个省市的产业发展提供了能源保障。
到2030年,中国风光电的装机容量要达到12亿千瓦以上。
中国最擅长的就是在攻克一个技术后,迅速依靠制造能力将其平价化,风电正是如此。
目前中国风电的装机量达到2.81亿千瓦,并且增速在不断增快。这源于国内风电产业终于摆脱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国内风电装机90%以上采用国产风电机,叶片、轴承、控制系统等核心零部件都实现了国产化。
在青海那日照时间长达14小时的茫茫戈壁滩上,不再是一望无际的黄褐色,如今铺开了一片蓝色海洋。得天独厚的光伏条件,如同向日葵花田般展开的熔融盐光热发电站,在青海、新疆等地投建。
中国人民发动了智慧,将光伏发电站建到了各种意想不到的地方。比如屋顶,到2025年新建公共机构建筑的屋顶光伏覆盖率要突破50%。
又比如建在水面上的漂浮式光伏发电站,甚至能建在渔场,实现水上发电、水下养鱼。
清华大学估算,未来30年中国为实现双碳目标在能源系统需新增投资100-138万亿元。高盛的预测是到2060年中国清洁能源基建投资规模达到16万亿美元(约人民币104万亿元)。
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建设全国九大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即金沙江上下游、雅砻江流域、黄河上游和几字湾、河西走廊、新疆、冀北、松辽等清洁能源基地。
未来的中国,随着基于新能源的工业体系构建,经济地理的版图也会迎来一次洗牌。长三角、大湾区、京津冀和成渝双城是起高质量发展增长极的作用;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区是要发展绿色低碳导向;中西部和东北控制能耗、优化能源结构。
人口流动、产业流动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将有一个新的解决路径。
全球在退出火电项目,中国就和其他国家合作清洁能源项目。
迪拜的全球最大光伏光热发电基地,中国投资和建设的项目许多;
中国企业参与在新加坡的全球最大内陆漂浮式发电站、智能光伏等项目;
近期,华为与山东电建又签下了沙特红海储能项目,1300MWh的规模是当前全球最大的储能项目。
近期,华为与山东电建又签下了沙特红海储能项目,1300MWh的规模是当前全球最大的储能项目。
中国的能源工程和基建实力,正在刷新全球的人造风景。
通向未来的钥匙
能源科技的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底层逻辑。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煤炭和蒸汽机的应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石油和内燃机的应用,是电力的普及。如今的新能源革命,是由风光电储、稀土、氢能、核能共同在作用。
中国要想赶超,不可能只是亦步亦趋地跟随潮流,必然是要布局科技突破到下一个时代。
中国是目前“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技术发展最快的国家,核聚变技术是人类未来的希望所在。在TikTok上对于中国是否能最先掌握“无限能量”的讨论已经络绎不绝。
9月时,中科院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淀粉的突破性成果,登上了顶级科学期刊《Science》,也引发了外国网友的围观。温室气体直接转换为粮食/工业用品,将太阳光转变为液态燃料,这是过去无法想象的技术。
前两天,农科院又宣布,全球首次实现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一步合成,并形成了万吨级的工业产能,瞬间登上热搜。
未来这两种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将对保障粮食安全、突破大豆对外依存、缓解耕地问题、减少碳排放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在发达国家还坐在谈判桌上扯皮,甚至将矛头指向中国时,我们应该明白打铁还需自身硬,真正的成果是不容置疑的。已经有更多的外国人通过TikTok等平台了解到了中国是一个善于创造奇迹的国度。
正如一些人所说,
不声不响的,中国的部分技术已经跑到了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