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识”绿,四大领域成重点
《意见》明确规划了全省绿色金融重点支持的四大领域,即推进工业企业绿色升级、加快农业领域绿色发展、推动能源体系绿色转型、促进绿色低碳技术进步。
江苏银保监局统计,截至2021年6月末,全省绿色融资(包括绿色贷款、绿色债券和绿色表外融资)余额1.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7.2%。其中,全省依托生态环保项目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持续加大对“环保贷”产品投入,已累计为347个项目投放贷款220.64亿元。
在提升绿色金融发展质量的道路上,面临着绿色项目的认定模式和口径不统一、绿色资金运用的监督和评估机制不完善、绿色金融区域性标准体系亟待进一步优化等问题。
因此,如何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有效配置,让更多投资信贷进一步向绿色发展倾斜?同时甄别“伪绿色金融”?
精准“识”绿并非易事。对此,《意见》提出要搭建绿色金融基础性制度框架,包括研究制定全省绿色金融标准建设实施方案,打造体现江苏特色、有公信力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委《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为依据,研究细化江苏绿色融资主体评级与认证方法;建设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产融对接、政策宣介、信息采集、跟踪督办等功能高效集成等。
资本“助”绿,搅活一池春水
今年以来,江苏多家金融机构不断推出绿色金融产品,比如苏州农商银行成功投资江苏省首单碳中和绿色债券,中标金额4000万元;江苏银行推出全国首笔再贷款支持、挂钩碳账户绿色贷款产品——“苏碳融”,向泰州核润发放500万元贷款,支持光伏电站建设;中信银行苏州分行成功落地天顺风能的并购贷款9000万元等。
“随着绿色经济的发展提速,单一的绿色信贷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市场和产业都呼唤金融机构加快创新多元化融资途径。”业内专家表示,今年以来,伴随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市场参与主体对价格发现、期限转换、风险管理等需求将更加强烈,碳市场的金融属性将进一步得到激活。
《意见》提出,要坚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服务。除了加大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拓宽绿色直接融资渠道、拓展绿色保险创新试点、健全绿色融资担保体系”等成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主要包括,支持保险机构积极创新生态环境责任类保险产品,探索绿色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创新推广碳中和债券、蓝色债券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创新金融产品;鼓励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和社会资本共同出资设立绿色产业担保基金;支持优势绿色龙头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开展并购重组等“组合拳”。
此外,《意见》还提出,要鼓励金融机构围绕碳资产管理、资金清算、业务培训等方面为碳排放权市场交易主体提供融资融智服务,探索开展碳汇、核证自愿减排项目交易基础工作。
防范风险,逐鹿绿色金融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跑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这也督促着金融机构加快转型,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对于银行而言,修炼绿色发展内功需要调动起全身各个组织的机能,包括作为顶层设计和机制体制的“大脑”、精准输送金融活水的“血管”、指哪打哪、灵活可靠的“肢体”,还有更强风险预判和把控的敏锐“神经”。
兴业银行总行绿色金融部总经理助理陈亚芹认为,“银行面临非常重要的挑战就是如何预防双碳目标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对存量资产带来的冲击。”
抗风险的第一步是打牢底层基础。《意见》提出,逐步形成专项规模、专职团队、专属产品、专业流程、专门风控、专有考核的“六专”运营模式,提升绿色金融专业服务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
与此同时,《意见》还明确提出了“发挥监管政策作用”与“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对内,从建立绿色企业评价体系,适度提高绿色信贷不良率容忍度,到强调内部考核引导;对外,《意见》更是给出了三大点指导意见,即重视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提升金融机构环境风险管理能力、化解和处置相关风险。
也有专家建议,落实监管信息和数据统计机制,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提升绿色金融宏观审慎和微观监管数字化水平。
构建和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意见》要求,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牵头并会同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做好绿色金融的组织协调和政策协同,拟定绿色金融年度工作计划,分解细化各部门职责分工,建立督导考核制度,以此带动全社会对绿色金融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