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新能源车投资背后:商业逻辑和产业道路选择

发布日期:2017-07-10  来源:经济观察报

核心提示:回顾这几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有点梦幻。从2014年初开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了发展元年。在这一年中,我国电动车销量开
        回顾这几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有点“梦幻”。从2014年初开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了发展元年。在这一年中,我国电动车销量开始爆发式增长,尽管市场规模不大,但中国政府坚定的推动决定,成为所有人看好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市场发展的根基。而由此开始,新能源汽车成为了中国所有产业中投资最为密集的一个。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中,包括了整车制造、汽车零部件、汽车后市场、新的出行方式(包括分时租赁等)。资金如潮水般涌入,构成了近几年来最大型的资金流动方向之一。
 
        经济观察报此次用了大概半个月时间,仔细梳理了全国所有省份的新能源汽车中整车项目的投资情况,以及地方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的建设状况,最后得出的结论让我们十分意外。在2015年-2017年上半年中,全国在新能源整车项目上已经超过一万亿元的投资规模。如果我们再加上比整车项目资金还要密集的零部件项目,此前风起云涌的汽车后市场、现在仍然是投资圈风口的汽车出行项目,那么这个数字可能超乎所有人想象。而这一波对新能源汽车制造的投资甚至已经远超在本世纪初那一次传统汽车制造热。
 
        资本的大量涌入,直接带来了几个突出现象:首先是新能源汽车产能的暴增,按照经济观察报本次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已经有超过目标10倍以上的新能源汽车产能规划。产能过剩已经是必然结果,甚至远远比现在传统汽车的情况更为严重;其次是全国各地的汽车项目快速崛起,新兴的汽车产业城在不断涌现,挑战原本的老牌汽车城。新兴的汽车城有些已经深入到地级市、县城,并且很多城市之前都没有汽车工业,或者汽车工业比较薄弱。从地域分布来看,长三角,珠三角仍然是核心区域。
 
        第三是地方政府参与模式的改变,从传统的给地给资源换取投资,到资金技术的对接。在上一波投资热中,比如鄂尔多斯这类城市,在合作中直接给予了大量的采矿权,实际上汽车厂的投资最后也沦为一个半开工产品,对当地经济并没有太多拉动,只是短期的数字增加。
 
        第四是新品牌层出不穷,多品牌运作的企业在增加。这些现象有些似曾相识,有些是这个阶段的“新变化”。当然,还有一些趋势,我们在报道中都有细致的分析,这里就不一一展开。
 
        也许有人会问,万亿规模的投资是否是过热,资金的大量投入是否会对行业产生负面影响?这个问题是双面性的。但要明白的是,一个行业要实现健康的发展,资金的介入是必然过程。实际上我们也欣喜地看到,社会资本在这一轮投资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尽管其中有部分是制造资本故事的“演员”,但相对于十年之前,汽车制造的市场化已经进一步深化和放开,这是难得的进步。企业或者资金做出一个投资抉择,需要自己承担风险,只要不是以此诓骗钱财违法乱纪,并没有什么过错。
 
        市场的生存法则是弱肉强食的,是淘汰制的。在不断涌出的新品牌中,或者是不断出现的新兴汽车城市中,必然会有大量倒闭落败的项目。参与的任何一方都要为此付出沉重代价,包括雄心勃勃的地方政府,这是投资所需要承担的风险。在一开始我们可能不需要为这种过热付出太多担心。如果行业没有过剩的竞争,那么竞争一定是不充分的,这对于行业本身的发展来说,也并没有太多的推动作用。
 
        或者简单来说,包括已经通过发改委审批的项目,可能也并不是我们期待中的那条“鲶鱼”。
 
        但另一面,我们也要警惕盲目冲动的“大快干上”式项目。因为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为了守护GDP,往往会不断突破底线,造成资源的浪费和财政的浪费。这些都是有先例的。政府参与这些项目不能依靠赌博式介入。在汽车行业中,芜湖参与奇瑞的建设,成都和大庆参与吉利收购沃尔沃,都是比较成功的例子。
 
        最近几年,一些政府已经将资金通过专业的投资机构来审核、推进,如此市场化的选择可能是不错的办法,但仍需要警惕的是一言堂的决定,毕竟在项目争夺上,各个地方包括企业也是费尽心机,比如最近特斯拉国产的乌龙,就是一出这样的好戏。并不要被万亿投资吓到,也不要因此就盲目追高。当所有人在躁动时候,真正的高手更需要冷静。
 
        目前来看,汽车产业依然是未来国家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并不会因为出行方式的改变就迅速萎缩。它会在不断的淘汰更新中形成新生命力。而对于背负着重担的中国汽车产业来说,在这个过程中要迎头赶上,或者弯道超车,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资本的介入可能会使得这一个过程加快,甚至找到一个新路径。这并非没有可能。为此,政府需要拿出一个更具有开放心态的政策,鼓励更多市场化行为。在经过丛林竞争之后,留下的才具有生命力,正如同“九犬出一獒”。

        需要提醒的仍然是风险正在加剧。随着今年江淮和大众在电动车合资项目上的获批,在中国的国际汽车品牌可以选择将电动车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再建立合资公司,这对中国正信心满满准备撸起袖子干出一番事业的本土企业而言,不是好消息。但即便是没有合资电动车公司,各个企业的电动车计划也已经大量推出,在2020年前后来自国际品牌的电动车将会如潮水般涌现,那么我们的本土企业能否抵挡住这一波进攻?
 
        至少从轿车和SUV来看,随着合资品牌的产品攻势加剧,自主品牌的初期优势会逐步被压制,甚至消失。一旦这样的情况再度出现,大规模的投入将会成为摆设。另一方面,汽车庞大的投入和长时间的市场准备,在考验着资本的耐心。当前项目中,不乏有直接从国外购买设备和技术,快速“组装”电动车产品的企业,这种快进的方式破坏的不仅仅是企业本身的发展前途,也将影响这个行业的生态。
 
        在补贴退坡之前,在国际品牌的产品进入之前,中国企业要抓住这难得的自由竞争窗口期,加快技术升级和研发。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中,我们仍需要在不断的试错中前进,因为中国汽车产业要实现弯道超车的可能性也只有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但在试错过程中,不应该再重复上一次走过的坑。

 
关键词: 新能源车投资
 
[ 财经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16055099号-94

风光储网 版权所有 © 2016-2018 咨询热线:021-6117 0511  邮箱:sina@heliexpo.cn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风光储网.本站网络实名:风光储网-最专业的风光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