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竞争哪里会是补充空白,反而是残酷扼杀。”
6月1日,两个汽车从业者一前一后,在对江淮、大众成立合资公司带给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影响上,一个乐观,一个悲叹。
事出有因。6月1日,中德汽车合作的重磅消息接踵而至。江淮与大众正式签约,双方将共同成立一家股比各占50%的合资企业,进行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并提供相关移动出行服务,从而开启了新能源领域真正意义上中外合资的先例,而且大众也成为第一个在中国牵手上汽、一汽两个合作伙伴之后,三度牵手江淮的跨国汽车企业。
同一天,戴姆勒股份公司与北汽集团签署框架协议,拟战略入股北汽新能源,因为大众江淮的示范意义,戴姆勒和北汽新能源合资也成为一种可能。
显然,这一轮中德汽车合资合作的浪潮搅动了整个汽车产业,后续的示范意义和影响恐怕要发酵很长时间,甚至对中国汽车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针对新能源领域的合资是否应该开闸放水?新能源合资对本土主流新能源企业的冲击和影响如何?对整个中国新能源是否有利?对于大众合资江淮牵出的一系列问题,汽车业内外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且形成了正反两派。
就在记者截稿时,有消息显示,在大众江淮之后,政府主管部门可能会暂停对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
反对派:新能源合资抑制自主研发
“不能说,一合资就好,或者不好。关键是,政府部门希望我们拥有一个什么样的汽车产业。合资有可能打击自己,也可能帮助自主汽车产业。”6月5日,一位不愿具名的汽车行业专家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对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合资,支持者认为,如果政策长期干预下去,就是在保护落后产业。反对者认为,再搞合资,新能源汽车最近十多年来的巨大投入积累的技术和经验,将全部打水漂。
“如果把合资发展作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战略予以推进,中国汽车工业将再度成为跨国公司后面被动的追随者,白白失去这次宝贵的战略机遇。如果各家主要汽车企业竞相效法,掀起又一轮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合资,中国汽车企业恐怕又要重走过去在传统汽车领域的道路,只作为跨国公司的加工厂存在,单纯作为跨国公司的附属企业。”6月初,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室主任赵英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称。
持相似观点的人认为,一批根本不具有研发能力的企业搭着外企又来一波合资,只是在帮外国人卖车。如果新能源领域都成为合资企业的天下,政府的政策效果将难以体现,甚至将面临是否用纳税人的钱去补贴跨国公司产品的棘手问题。
言下之意,既往政府政策创造市场环境的努力,成了为他人作嫁衣。如果不出强政,最后新能源沦落成为合资或潜在的外商独资企业培育客户。
另外,赵英则认为,再搞一次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合资,对中国汽车工业自主研发是巨大冲击。如果对合资生产新能源汽车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将导致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市场竞争失衡,从而使自主研发新能源汽车的企业处于困境,最后也不得不参加到合资的行列中去,使中国汽车企业自主开发新能源汽车的潮流失去势头。
“事实上现在发改委已经批了十五家新企业,后边一堆在排队,产能过剩已成必然。企业主动,地方政府积极,外方多方施压,突破产业政策,再建新合资企业,千万別成潮流。”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
6月5日,蔚来基金合伙人张君毅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创自主企业要加速发展,成败只在这两年。
“公平地说,北汽让戴姆勒小小参股新能源更多是战略品牌营销的考虑,毕竟技术内核都是中国造,具体还没有谈好,也不可能再做50:50的合资。其实只要再等五年,外资再进来我们也不怕。消费者到时会更个性多元化,不再单纯追求外资品牌。”张君毅说。
支持派:中国新能源产业要有自信
回溯历史,在上一轮汽车业合资中,功过已定,只是盼决策机制与时俱进,中国新能源企业应该具备足够的自信。
“开放是对的,但一而再再而三地让步和为别人作嫁衣裳值得商榷。”一位新能源领域零部件企业高层向记者表示。
不过,支持中外合资的人,往往会相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合资是双方意愿,组合自身资源,如何配置,取决于企业双方的商务谈判,现在细则都没有,大家实在无需凭空猜测。”一位支持合资的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我们恐怕只能做出一个判断,双方合资,是各有需求,一是大众要做新能源汽车,应该不会做高端车,因为这样才能达到政府节能指标。”
“举例来讲,上汽合资效果就非常好,而且上汽的新能源项目就做得非常好。这关乎企业自身文化、机制以及领导决策等综合因素。以上汽eRX5举例,从造型设计、电池安全性到续航里程、包括其车联网系统,都是外企学习的榜样。反而大众要向上汽学习。”6月5日,另一位新能源合资的支持者向记者表示。
他认为,如果有一个企业能够把各方资源有效配置起来,将中外双方各自优势发挥出来,创造效益,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也满足节能减排的要求,才是合资的目标,而并非为了保护产业或者实现弯道超车。
旁观者清,有专家认为,政府最应该做的,是集中资源做下一代电池技术开发。
“电动车核心在于电池,所以新能源领域‘军备竞赛’应当是下一代电池。中国在其他技术上已有基本能力,当然,外国人的产业基础好,落地能力强,在技术相当情况下,我们也会处于竞争劣势,所以必须从电池的核心技术上,寻求突破。”上述专家表示。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