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富士康向智能化生产靠拢
其实在之前的制造业生产过程当中,没有劳动力资源是完全完成不了的,而很多企业选择在我国建厂,选择把商品订单交给我国代工,就是看中了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作为流水线上的工人,他们每天的工作任务相对而言都是比较简单的,不过如果长时间从事同样的一份工作,也会觉得是非常枯燥。为了能够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富士康在二〇一〇年以后,就开始给员工涨工资了。
拿到工资以后,员工的积极性的确是被调动起来了。不过富士康的领导,他们对这件事情就不是很满意了,这就代表着他们要付出更多的成本,自己的利润空间被压缩了。
作为富士康的创始人,郭台铭决定对工厂的生产方式进行一定的调整,开始使用机器人替换人力资源进行生产。所有简单的工作任务全部都交给机器人完成,甚至还不允许各个地区的工厂再进行招工,这就是为了推动加快机器化生产的进程。
通过富士康的一番努力,总体的结果也还是比较让人满意的,人均产量与之前相比增加了20%,良品率更是直接提升了30%,可以说质量和产量双达标。值得关注的是,使用机器人进行生产所耗费的成本,甚至都达不到人工生产成本的一半。
二、众多企业开始向机器生产靠拢
可以说富士康是国内第1批使用机器人进行生产的企业了,自他成功以后,也算是树立了一个典范,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效仿富士康,正式踏向了机器生产的道路。
作为比亚迪的掌舵人,王传福曾经还算过这么一笔账,他表示要进口一个工业机器人的价格,大概是在20万美元左右,如果按使用60个月进行计算,那么相当于每个月要花费2万元人民币。而一个月2万元的资金就完全可以雇佣十几个工人,十几个工人的工作力,远比机械手臂更强。
通过王传福的这一番计算,我们就可以发现,他对人力资源生产的认可程度还是比较高的,并不是很愿意走向机械生产的道路,所以在之前的发展过程当中,比亚迪都是使用人力生产的。
在过去的发展历程当中,这种生产模式当然没有任何的问题,不仅节约成本,而且还能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可是在这几年,劳动力的价格不断飙升,2万元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根本雇佣不了十几个工人,最多只能支付三个人的工资,而这三个人所创造出来的劳动成果,肯定比不上一个机械手臂。
所以在之前一段时间里,比亚迪就已经出现了产能严重不足的情况,这就是公司发展道路上最大的阻碍,也是比亚迪必须要尽快解决的问题。最终比亚迪也发现,只有工业机器人才能够处理他们现在所面对的难题。
因为比亚迪之前都是使用人力进行生产的,想要完全转变成机器自动化的生产过程,就需要从个别单位进行调试,了解对机械的需求,然后再扩大到整个流水线以及整个工厂,才能把整套生产线全部置换成机械生产。
在确定好自己对于机械产品的需求以后,比亚迪还要选择一个合适且可靠的合作对象,为他们提供工业机器人。现在比亚迪最合适的合作对象就是国内的汇川、新时达等这些机器人厂商了,比亚迪后期将有可能会采购9000台机器人,这是一个大规模的订单,能够与比亚迪进行合作,机器人厂家也能向前迈进一大步。
外界也一直都在密切的关注着,比亚迪向自动化生产道路迈进的事情,就连董明珠都给予了肯定和支持,表示应该培养更多的人才来控制这些机器。由此可见,外界也是很认可比亚迪的改革之路的。
结语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要懂得求新求变,要时刻抓住时代的脉搏,了解时代的风向,才能更好地进行生产、获得更多的收益。在这个科技化的时代里,机器人的应用范围的确要比人力更加的广泛,但并不代表着人力将会被全面淘汰,因为有一些生产环节是机器人无法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