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一边是新能源车企往低走,一边是低速电动车企业往高走,两者竞争边界已经打破。面对高速车进入低速市场的杀气腾腾,以及低速行业新国标出台前的风声鹤唳,御捷给出的“拐点”答案就在E驰和EX两大产品平台策略上。
产品进阶策略
就目前来看,纷纷“低”走的新能源汽车包括北汽EC180、宝骏E100、众泰E200、奇瑞小蚂蚁等等,未来还将会有更多的主流车企进入,必然会挤压现有低速电动车企业的空间。
但低速电动车阵营中的御捷率先在2014年取得新能源其他乘用车生产资质,这张“王牌”此时发挥了大作用,由此揭开御捷与主流车企正面竞争的序幕。
E驰330是御捷在当前竞争态势下推出的拳头产品,享受中央补贴后的终端零售价为4.69万元,甚至可以与拿完中央、地方两级补贴后的主流电动汽车抗衡。
御捷E驰330
在张立平看来,E驰330被赋予了两大使命,一是改变行业对御捷过去“老年代步车”的看法,二是帮助御捷打入2017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前五名。这意味着,E驰不仅是价格上要有优势,产品品质、性能等各方面都要有出色表现。
据了解,御捷E驰330采用双电机双电控系统,具有分时两驱和全时四驱两种操控模式,两者可自由切换。在四驱模式下,最高车速可达100km/h,0—50km/h加速小于7.4秒。两驱等速续航达190Km。双电机分布在车身前后,保障均衡的50:50动力输出比。根据不同的路况需求,为用户提供更为顺畅的驾乘感。
E驰330主打“微四驱”概念,车身尺寸为3450mm*1500mm*1480mm,轴距为2385mm,内部采用小体积大空间设计。满载最大爬坡度≥30°,最小离地间隙180mm, 通过性达到中型SUV的水平。
表1 御捷E驰330对标主流电动汽车
注:续航里程信息来源于免购置税目录,产品实际售价或略有出入
对比北汽EC180、奇瑞eQ、众泰云100S等同级别A00车型,御捷E驰330在动力性能、内部空间方面表现中肯。产品背后,还有研发能力、供应链体系及生产制造能力的全面提升。
御捷今年18万辆的销量目标中,包括新能源锂电车5万辆,主要的担子就落在YGME驰330和YGM6370上。产品主要竞争力来自御捷对性价比和成本的良好把控,接地气的产品定位,再加上1200个直营终端,200多个新能源电动汽车销售网点,渠道铺设非常完备。不得不说,御捷“5万辆”的目标极具挑战性。张立平也坦承,对目标的完成取决于公司内部对产品质量控制的一致性,但即使“打八折”,仍然有机会进入新能源车企前五的行列。
从E驰平台御捷还将衍生出低速锂电车型,形成高速锂电、低速锂电车型同步发展的格局,兼顾新能源车型和新国标下的低速电动车发展。张立平提出“预者为王”,2010年时他总结低速电动车的产品定位是“好用、好看、好开”,2015年预判国标出台及方向时,提炼了“小型、轻量、智能、低速”八字方针。“现在来看我们当初定的大方向和规划,验证了是正确的,我们也还将继续坚持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张立平表示。
御捷集团董事长
E驰330产品的推出只是御捷拐点第一步,未来还将推出EX平台,品质要求进一步提高,将对标长城H2来打造。其核心亮点包括内外造型更加时尚,采用可携带式电池包等。为实现电池快速切换,解决对充电桩的依赖,御捷自主研发了锂电池PACK和BMS技术,年产30万套电池包的无锡工厂也正在建设之中。这些新的技术和产能储备将十分有利于拓展御捷新的营销模式。
从当前上市的E驰330,到明年3月推出EX平台首款车型——EX50,后续还将推出更多代表御捷转型升级、品牌提升的车型。这些都是实现御捷2020年销售目标的有力支撑。
张立平介绍,“御捷的产品储备丰富,涵盖乘用车、专用车多种车型,新能源高速、低速铅酸、低速锂电都有储备。主销产品集中在2-5万的黄金价格带,车型准备多达7款,以车长2.6--3.5米御捷主打的小微车型为主。3门4座和5门4座车型分布更符合用户需求。”
带动行业往高处走
向新能源汽车转型、60万辆产销目标的设立,以及御捷在资源匹配、资质获取、技术升级、产品提升上做的各种储备,既是御捷企业自身转型升级的诉求,也代表了低速电动车企业往高处走的趋势。尽管行业面临残酷的竞争,但强者越强的马太效应已经开始显现。
一方面,领先企业不断提高产品层次,布局开发体系,随着对上游供应链的号召力增强,品质和成本保障得到加强,由此也能带动行业资源的集中和整合。另一方面,机会窗口正在逐渐关闭,那些没有足够背景资源,还没有来得及建立起能力体系的低速电动车厂家,或将错过这一波的发展。企业的洗牌在市场之手下就能完成大半,这种进程伴随着国标临近和主流车企的入侵,或将加快发生。
对于低速电动车经销商及消费者而言,政策、厂家、产品、质量、服务等所有的领域都存在着不确定性,产业链上下游也随之彷徨。但御捷推出的两大产品平台计划,以及一系列渠道、资本、技术、品牌的投入和自我革新作为,有望熨平产业链相关方的纠结心态,也给整个低速电动车行业注入强心剂。